跨越边界的互动与融合:川甘青交界地区的族际交往与和谐民族关系建构
发布时间:2021-08-29 12:35
川甘青交界地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其民族分布格局与民族关系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特征。由于省际边界的影响,川甘青交界地区的跨越省际的多民族族际交往在交往形式、空间范围、性质特点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边界的屏蔽阻隔效应直接或者间接地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川甘青交界地区多民族族际交往的范围、频度与深度,制约着民族关系的深入发展。推进川甘青交界地区的族际交往与和谐民族关系的建构,应限制或减少屏蔽阻隔效应的作用,促进边界中介效应的转化,推动川甘青交界地区多民族间跨越边界的互动与融合。
【文章来源】:青海社会科学. 2020,(03)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川甘青交界地区的区域特征与民族分布格局
(一)川甘青交界地区的区域范围及特征
1.川甘青交界地区的区域范围
2.川甘青交界地区的区域特征
(二)川甘青交界地区民族分布的格局与特征
(三)川甘青交界地区民族分布格局的历史地理分析
1.川甘青交界地区的民族流动及分布格局的形成
2.省界划分与川甘青交界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
二、川甘青交界地区多民族族际交往的形式、范围与特点
(一)交往形式:经济共生互补与文化互动交流
(二)交往范围:跨越边界的互嵌网络
1.多民族围绕省际边界在相对狭小的城镇或村落空间内展开频繁密切的互动
2.以省际边界为中心延伸并形成一定范围的多民族经济社会交往网络
(三)川甘青交界地区多民族族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性质:跨越边界的竞争与共享并存
2.宗教在川甘青交界地区多民族族际交往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影响
3.省际边界在多民族族际交往中发挥着阻隔与中介的辩证效应
三、“边界效应”与阻碍川甘青交界地区多民族族际交往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省际边界资源归属争议引发的利益纠纷是影响川甘青交界地区族际交往的显性问题
(二)行政边界对要素流动的阻碍造成川甘青交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影响族际交往最重要的基础性原因
(三)跨界跨区域治理协同不足,是制约川甘青交界地区多民族族际交往深入程度的制度与政策因素
(四)分裂势力的渗透与挑拨,是影响川甘青交界地区多民族族际交往的重要障碍
四、跨越边界的融合:推进川甘青交界地区多民族族际互动与民族关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联防联调协作机制,促进川甘青交界地区的资源共享与社会稳定,为族际交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统筹川甘青边界地区发展,促进边界屏蔽阻隔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化,夯实族际交往的经济社会基础
(三)加强川甘青交界地区交通与城镇建设,构建族际交往的通道体系与空间载体
(四)跨界党建与民族工作融合发展,通过主题教育、党建活动等构建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的平台与载体
(五)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塑造为目标,加强正面典型的引导,营造川甘青交界地区民族间互嵌的社会环境与良好氛围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跨越多重边界的共生、互动与融合——川甘交界郎木寺的族际互动与民族关系[J]. 朱金春. 青海民族研究. 2019(04)
[2]川甘青结合部藏区经济发展空间特征及俱乐部趋同效应研究[J]. 王林梅,段龙龙.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3]川甘青结合部藏区经济发展特征[J]. 曹黎. 开发研究. 2017(04)
[4]省际结合部民族因素群体性事件调查报告[J]. 张成,许宪隆,郭福亮.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4)
[5]费孝通与西北民族走廊[J]. 秦永章. 青海民族研究. 2011(03)
[6]省际边界民族地区“边界效应”分析与治理模式初探——以湘鄂渝黔边“土家苗瑶走廊”为例[J]. 李俊杰,李海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03)
本文编号:3370667
【文章来源】:青海社会科学. 2020,(03)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川甘青交界地区的区域特征与民族分布格局
(一)川甘青交界地区的区域范围及特征
1.川甘青交界地区的区域范围
2.川甘青交界地区的区域特征
(二)川甘青交界地区民族分布的格局与特征
(三)川甘青交界地区民族分布格局的历史地理分析
1.川甘青交界地区的民族流动及分布格局的形成
2.省界划分与川甘青交界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
二、川甘青交界地区多民族族际交往的形式、范围与特点
(一)交往形式:经济共生互补与文化互动交流
(二)交往范围:跨越边界的互嵌网络
1.多民族围绕省际边界在相对狭小的城镇或村落空间内展开频繁密切的互动
2.以省际边界为中心延伸并形成一定范围的多民族经济社会交往网络
(三)川甘青交界地区多民族族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性质:跨越边界的竞争与共享并存
2.宗教在川甘青交界地区多民族族际交往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影响
3.省际边界在多民族族际交往中发挥着阻隔与中介的辩证效应
三、“边界效应”与阻碍川甘青交界地区多民族族际交往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省际边界资源归属争议引发的利益纠纷是影响川甘青交界地区族际交往的显性问题
(二)行政边界对要素流动的阻碍造成川甘青交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影响族际交往最重要的基础性原因
(三)跨界跨区域治理协同不足,是制约川甘青交界地区多民族族际交往深入程度的制度与政策因素
(四)分裂势力的渗透与挑拨,是影响川甘青交界地区多民族族际交往的重要障碍
四、跨越边界的融合:推进川甘青交界地区多民族族际互动与民族关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联防联调协作机制,促进川甘青交界地区的资源共享与社会稳定,为族际交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统筹川甘青边界地区发展,促进边界屏蔽阻隔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化,夯实族际交往的经济社会基础
(三)加强川甘青交界地区交通与城镇建设,构建族际交往的通道体系与空间载体
(四)跨界党建与民族工作融合发展,通过主题教育、党建活动等构建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的平台与载体
(五)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塑造为目标,加强正面典型的引导,营造川甘青交界地区民族间互嵌的社会环境与良好氛围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跨越多重边界的共生、互动与融合——川甘交界郎木寺的族际互动与民族关系[J]. 朱金春. 青海民族研究. 2019(04)
[2]川甘青结合部藏区经济发展空间特征及俱乐部趋同效应研究[J]. 王林梅,段龙龙.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3]川甘青结合部藏区经济发展特征[J]. 曹黎. 开发研究. 2017(04)
[4]省际结合部民族因素群体性事件调查报告[J]. 张成,许宪隆,郭福亮.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4)
[5]费孝通与西北民族走廊[J]. 秦永章. 青海民族研究. 2011(03)
[6]省际边界民族地区“边界效应”分析与治理模式初探——以湘鄂渝黔边“土家苗瑶走廊”为例[J]. 李俊杰,李海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03)
本文编号:33706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370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