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对政治稳定的负面影响与规避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3 07:40
政治稳定一直是人类政治生活追求的美好目标之一,现阶段虽然政治稳定这一政治学中的重要理论在其理论体系上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为政治领域的改革提供新手段、新平台的同时,也给政治系统稳定的长足发展带来新的挑战,这就为政治学理论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网络对政治稳定的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网络虚拟社会使政治系统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网络社交平台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进而给公民带来了新的政治参与方式和途径;其次网络加快和扩大了信息的传播,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爆发出剧烈交锋,多元价值观为人们带来丰富思想碰撞和交流的同时,也表现出人们政治认同的混乱。网络舆情对政治稳定挑战性研究正是时代问题催生而出。网络舆情是当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产物,但当其进入到人类政治社会生活以后就延伸出了政治属性,是人们对政治生活的集中政治态度和观点的表达。不可否认网络舆情的产生对于政治生活并非没有积极性影响,但是研究网络舆情带来的消极影响,正面应对网络舆情对政治稳定提出的挑战以及消解网络舆情压力对政治稳定带来的威胁更具有其现实意义。本文在厘清网络舆情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以网络舆情和政治稳定...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选题背景及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案例分析法
(三) 跨学科研究法
五、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政治稳定与网络舆情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政治稳定的相关理论阐述
一、政治稳定的内涵
二、政治稳定的类型
三、政治稳定的标准
第二节 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界定
二、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
三、网络舆情的类型特点
第三节 网络舆情和政治稳定的关系
一、正向网络舆情对政治稳定的支撑作用
二、失范网络舆情容易引发政治不稳定
第二章 网络舆情对政治稳定构成的挑战
第一节 网络舆情失控对国家政治安全稳定造成冲击
一、网络舆情失控危及国家主权稳定
二、网络舆情侵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节 非理性网络舆情的蔓延对政府稳定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影响政府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和效能提出挑战
第三节 网络舆情对政治社会稳定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催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过度化
二、网络舆情极易诱发群体性极化现象
三、网络舆情引发社会重大群体性事件
第四节 网络舆情对社会政治心理稳定的影响
一、多元化网络舆情干扰政治认知形成过程
二、失范网络舆情易造成政治情感极端表达
第三章 网络舆情诱发政治不稳定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国外势力借助网络威胁国家主权安全
一、以网络为载体的政治渗透攻击
二、网络霸权威胁国家信息安全
第二节 政府社会公共治理仍存在短板
一、现实社会矛盾是引发网络舆情的根源
二、政府应对社会突发性事件处理不当
三、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资源与经验的有限
第三节 网络舆情泛滥导致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
一、网民自身素质影响网络政治参与质量
二、数字鸿沟引起网络政治参与结构失衡
三、非理性网络舆情代替政治参与正常渠道
第四节 社会政治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网络价值多元性导致政府权威性被削弱
二、“沉默螺旋”效应促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第四章 引导网络舆情促进政治稳定的措施
第一节 加强国家网络空间安全防范能力
一、突破核心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
二、加快政府网络信息化建设进程
第二节 形成系统性网络舆情治理常态机制
一、构建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二、构建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
三、构建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四、构建网络舆情的监管机制
第三节 提升网民网络政治参与质量和效能
一、培育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责任意识
二、缩小特殊群体网络政治参与鸿沟
三、规范网民网络政治参与方式及渠道
第四节 引导网络舆情走向正态的发展轨道
一、以正确的政治意识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
二、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网络舆情“意见领袖”
三、涵养风清气正的网络政治环境舆情场域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舆情信息受众情感极化的生发机理及干预措施分析[J]. 高俊峰,黄微.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9(05)
[2]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与独立司法的互动平衡探索[J]. 王艺颖. 法制博览. 2018(27)
[3]2017网上意识形态主流态势分析——基于2017年2—3季度的网络舆情数据[J]. 喻国明,李彪. 人民论坛. 2017(34)
[4]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国内外发展动态及趋势研究[J]. 王晰巍,邢云菲,张柳,李师萌. 情报资料工作. 2017(04)
[5]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述评[J]. 刘亚男. 情报杂志. 2017(05)
[6]网络舆情治理的要素设计与操作关键[J]. 喻国明. 新闻与写作. 2017(01)
[7]网络舆情治理的基本逻辑与规制构建[J]. 喻国明. 探索与争鸣. 2016(10)
[8]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界定与行为识别[J]. 黄春莹,孙萍. 理论导刊. 2016(03)
[9]大数据环境下多媒体网络舆情传播要素及运行机理研究[J]. 黄微,李瑞,孟佳林. 图书情报工作. 2015(21)
[10]转型时期网络舆情治理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探究[J]. 赵文婷. 理论观察. 2015(11)
博士论文
[1]现代传媒条件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 张博.兰州大学 2015
[2]网络舆情: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林敏.浙江大学 2013
[3]当代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 宋超.山东大学 2013
[4]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 常锐.吉林大学 2012
[5]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 金毅.吉林大学 2011
[6]政治和谐:挑战与对策[D]. 王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硕士论文
[1]社会和谐稳定视域下网络舆情治理创新研究[D]. 金祖睿.苏州大学 2016
[2]网络舆情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影响[D]. 杨秀荣.吉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80706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选题背景及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案例分析法
(三) 跨学科研究法
五、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政治稳定与网络舆情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政治稳定的相关理论阐述
一、政治稳定的内涵
二、政治稳定的类型
三、政治稳定的标准
第二节 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界定
二、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
三、网络舆情的类型特点
第三节 网络舆情和政治稳定的关系
一、正向网络舆情对政治稳定的支撑作用
二、失范网络舆情容易引发政治不稳定
第二章 网络舆情对政治稳定构成的挑战
第一节 网络舆情失控对国家政治安全稳定造成冲击
一、网络舆情失控危及国家主权稳定
二、网络舆情侵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节 非理性网络舆情的蔓延对政府稳定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影响政府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和效能提出挑战
第三节 网络舆情对政治社会稳定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催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过度化
二、网络舆情极易诱发群体性极化现象
三、网络舆情引发社会重大群体性事件
第四节 网络舆情对社会政治心理稳定的影响
一、多元化网络舆情干扰政治认知形成过程
二、失范网络舆情易造成政治情感极端表达
第三章 网络舆情诱发政治不稳定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国外势力借助网络威胁国家主权安全
一、以网络为载体的政治渗透攻击
二、网络霸权威胁国家信息安全
第二节 政府社会公共治理仍存在短板
一、现实社会矛盾是引发网络舆情的根源
二、政府应对社会突发性事件处理不当
三、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资源与经验的有限
第三节 网络舆情泛滥导致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
一、网民自身素质影响网络政治参与质量
二、数字鸿沟引起网络政治参与结构失衡
三、非理性网络舆情代替政治参与正常渠道
第四节 社会政治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网络价值多元性导致政府权威性被削弱
二、“沉默螺旋”效应促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第四章 引导网络舆情促进政治稳定的措施
第一节 加强国家网络空间安全防范能力
一、突破核心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
二、加快政府网络信息化建设进程
第二节 形成系统性网络舆情治理常态机制
一、构建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二、构建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
三、构建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四、构建网络舆情的监管机制
第三节 提升网民网络政治参与质量和效能
一、培育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责任意识
二、缩小特殊群体网络政治参与鸿沟
三、规范网民网络政治参与方式及渠道
第四节 引导网络舆情走向正态的发展轨道
一、以正确的政治意识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
二、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网络舆情“意见领袖”
三、涵养风清气正的网络政治环境舆情场域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舆情信息受众情感极化的生发机理及干预措施分析[J]. 高俊峰,黄微.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9(05)
[2]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与独立司法的互动平衡探索[J]. 王艺颖. 法制博览. 2018(27)
[3]2017网上意识形态主流态势分析——基于2017年2—3季度的网络舆情数据[J]. 喻国明,李彪. 人民论坛. 2017(34)
[4]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国内外发展动态及趋势研究[J]. 王晰巍,邢云菲,张柳,李师萌. 情报资料工作. 2017(04)
[5]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述评[J]. 刘亚男. 情报杂志. 2017(05)
[6]网络舆情治理的要素设计与操作关键[J]. 喻国明. 新闻与写作. 2017(01)
[7]网络舆情治理的基本逻辑与规制构建[J]. 喻国明. 探索与争鸣. 2016(10)
[8]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界定与行为识别[J]. 黄春莹,孙萍. 理论导刊. 2016(03)
[9]大数据环境下多媒体网络舆情传播要素及运行机理研究[J]. 黄微,李瑞,孟佳林. 图书情报工作. 2015(21)
[10]转型时期网络舆情治理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探究[J]. 赵文婷. 理论观察. 2015(11)
博士论文
[1]现代传媒条件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 张博.兰州大学 2015
[2]网络舆情: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林敏.浙江大学 2013
[3]当代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 宋超.山东大学 2013
[4]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 常锐.吉林大学 2012
[5]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 金毅.吉林大学 2011
[6]政治和谐:挑战与对策[D]. 王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硕士论文
[1]社会和谐稳定视域下网络舆情治理创新研究[D]. 金祖睿.苏州大学 2016
[2]网络舆情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影响[D]. 杨秀荣.吉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80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380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