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阿细人文化记忆的建构与传播研究 ——基于云南弥勒红万村《阿细的先基》传播实践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2-11-11 18:10
《阿细的先基》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创世史诗,在云南省弥勒市彝族阿细人聚居村落中广为流传。它描述了天地形成、万物诞生、人类起源、阿细人的风俗习惯,承载着阿细人的起源记忆、苦难记忆和日常记忆,是阿细人文化记忆的凝聚物。本研究基于文化记忆理论,从传播学视角出发,通过对云南省弥勒市红万村《阿细的先基》传播情况的田野调查和研究,考察作为阿细人文化记忆的《阿细的先基》如何被建构、保存与传播。专职的承载者和“先基”爱好者,是《阿细的先基》传承主体。口语是承载并传播《阿细的先基》的主要媒介,红万村的阿细人也积极探索着用文字来记录《阿细的先基》,用新媒介传递记忆,媒介的发展渗透到了文化记忆保存与传播的全过程之中。《阿细的先基》中蕴含的文化记忆深深嵌入到了阿细人所生活的社会框架中,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凝聚族群意识的文化记忆被共享与重构。“祭火”仪式则是《阿细的先基》中蕴藏的文化记忆再现的重要空间,文化记忆在此仪式性的操演中得以重建与再现。《阿细的先基》的传播使阿细人习得关于文化身份的知识,进而建构了阿细人身份认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原有的传唱群体在逐渐流失,《阿细的先基》已然面临着传承困境。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与研究问题
(三) 研究方法
(四) 文献综述
一、走进红万村
(一) 地理环境
(二) 村情概况
二、《阿细的先基》溯源
(一) 《阿细的先基》的形成与现状
(二) 红万村《阿细的先基》传播历史回溯
(三) 《阿细的先基》所呈现出的文化记忆
1. 留存起源记忆
2. 重现苦难记忆
3. 汇聚日常记忆
三、《阿细的先基》文化记忆的保存与传播
(一) 作为记忆传承媒介的人
1. 专职的承载者
2. 《阿细的先基》爱好者
(二) 作为记忆载体的媒介
1. 口语传播:赋予记忆生命力
2. 文字传播:凝固永生记忆
3. 数字化存储及传播:延伸记忆空间
四、《阿细的先基》文化记忆的再现与重构
(一) 唤醒文化记忆的生活实践
1. 日常生活中情感记忆的传递
2. 民俗节日中文化记忆的展演
(二) 彰显文化记忆的祭火仪式
1. 祭火仪式中记忆的延续
2. 祭火仪式中的记忆重构空间
五、关于《阿细的先基》文化记忆建构与传播的思考
(一) 媒介变迁中文化记忆的建构与传播
1. 文化记忆传播空间的延伸
2. 文化记忆传播实践形态的变化
(二) 多元力量交织的记忆场
(三)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1. 文化身份与认同的建构
2. 文化记忆的消解与身份重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 对“哈布瓦赫—阿斯曼”研究传统的解读[J]. 刘亚秋. 社会. 2018(01)
[2]多元群体的协商和共享——彝族阿细人“先基”传统的当代传承[J]. 黄静华,苟正霞.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06)
[3]集体记忆框架下的传播研究综述——谱系渊源、研究成果与局限反思[J]. 叶珲. 新闻研究导刊. 2016(11)
[4]什么是“文化记忆”?[J]. 扬·阿斯曼,陈国战. 国外理论动态. 2016(06)
[5]文化记忆:兴起逻辑、基本维度和媒介制约[J]. 王蜜. 国外理论动态. 2016(06)
[6]集体记忆研究的传播学取向[J]. 陈振华. 国际新闻界. 2016(04)
[7]社会记忆研究:西方脉络、中国图景与方法实践[J]. 钱力成,张翮翾. 社会学研究. 2015(06)
[8]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非遗传承机制演变与发展研究[J]. 王晨. 南京社会科学. 2015(11)
[9]从彝族创世史诗中的集体记忆看其族群建构[J]. 纳张元. 民族文学研究. 2013 (02)
[10]家庭照片:作为文化建构的记忆——大等喊傣族村寨的媒介人类学解读[J]. 孙信茹,杨星星. 新闻大学. 2012(03)
博士论文
[1]移民社会的文化记忆——辽宁民间社火研究[D]. 李巍.中央民族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王硇村:乡村文化记忆的媒介重构研究[D]. 张潇.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7
[2]“沙家浜”集体记忆的建构研究[D]. 周爱炳.苏州大学 2017
[3]《阿细的先基》的哲学观[D]. 邱家慧.中南民族大学 2014
[4]彝族阿细人的民族文学传承[D]. 施蓉蓉.陕西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705504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与研究问题
(三) 研究方法
(四) 文献综述
一、走进红万村
(一) 地理环境
(二) 村情概况
二、《阿细的先基》溯源
(一) 《阿细的先基》的形成与现状
(二) 红万村《阿细的先基》传播历史回溯
(三) 《阿细的先基》所呈现出的文化记忆
1. 留存起源记忆
2. 重现苦难记忆
3. 汇聚日常记忆
三、《阿细的先基》文化记忆的保存与传播
(一) 作为记忆传承媒介的人
1. 专职的承载者
2. 《阿细的先基》爱好者
(二) 作为记忆载体的媒介
1. 口语传播:赋予记忆生命力
2. 文字传播:凝固永生记忆
3. 数字化存储及传播:延伸记忆空间
四、《阿细的先基》文化记忆的再现与重构
(一) 唤醒文化记忆的生活实践
1. 日常生活中情感记忆的传递
2. 民俗节日中文化记忆的展演
(二) 彰显文化记忆的祭火仪式
1. 祭火仪式中记忆的延续
2. 祭火仪式中的记忆重构空间
五、关于《阿细的先基》文化记忆建构与传播的思考
(一) 媒介变迁中文化记忆的建构与传播
1. 文化记忆传播空间的延伸
2. 文化记忆传播实践形态的变化
(二) 多元力量交织的记忆场
(三)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1. 文化身份与认同的建构
2. 文化记忆的消解与身份重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 对“哈布瓦赫—阿斯曼”研究传统的解读[J]. 刘亚秋. 社会. 2018(01)
[2]多元群体的协商和共享——彝族阿细人“先基”传统的当代传承[J]. 黄静华,苟正霞.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06)
[3]集体记忆框架下的传播研究综述——谱系渊源、研究成果与局限反思[J]. 叶珲. 新闻研究导刊. 2016(11)
[4]什么是“文化记忆”?[J]. 扬·阿斯曼,陈国战. 国外理论动态. 2016(06)
[5]文化记忆:兴起逻辑、基本维度和媒介制约[J]. 王蜜. 国外理论动态. 2016(06)
[6]集体记忆研究的传播学取向[J]. 陈振华. 国际新闻界. 2016(04)
[7]社会记忆研究:西方脉络、中国图景与方法实践[J]. 钱力成,张翮翾. 社会学研究. 2015(06)
[8]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非遗传承机制演变与发展研究[J]. 王晨. 南京社会科学. 2015(11)
[9]从彝族创世史诗中的集体记忆看其族群建构[J]. 纳张元. 民族文学研究. 2013 (02)
[10]家庭照片:作为文化建构的记忆——大等喊傣族村寨的媒介人类学解读[J]. 孙信茹,杨星星. 新闻大学. 2012(03)
博士论文
[1]移民社会的文化记忆——辽宁民间社火研究[D]. 李巍.中央民族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王硇村:乡村文化记忆的媒介重构研究[D]. 张潇.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7
[2]“沙家浜”集体记忆的建构研究[D]. 周爱炳.苏州大学 2017
[3]《阿细的先基》的哲学观[D]. 邱家慧.中南民族大学 2014
[4]彝族阿细人的民族文学传承[D]. 施蓉蓉.陕西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705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705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