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水源涵养地生态扶贫实现机制研究 ——以陕西省石泉县熨斗镇为例
发布时间:2024-10-03 01:59
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将脱贫攻坚与我国生态文明战略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进生态扶贫,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本文重点针对秦巴山区水源涵养地的生态扶贫实现机制问题,借鉴国内和国外生态扶贫经验,以习近平关于扶贫的论述为指导,运用利益相关者等理论,以秦巴山区水源涵养地石泉县熨斗镇参与生态扶贫的贫困户和基层政府这两大主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进行实证研究,以农户行为理论作为研究假设,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确定影响贫困户行为的因素是贫困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家庭劳动力数量、贫困户对生态扶贫政策的认知和项目投入成本。通过基层政府访谈,了解目前政府在生态扶贫方面的工作成效,同时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即绿色产业帮扶助力不足、道路基础建设中拨款分配矛盾突出、扶贫追求短期效率,验收标准单一、政绩考核指标比例缺乏合理划分、农户资产信息难查询,家庭微观统计体系不健全等。针对贫困户、基层政府和上级政府等三方进行参与领域、出资领域和监管领域的博弈分析。研究结果:如果政府财政支出和监管能力强、贫困户和上级政府的利益目标一致,政府财政出资、地方政府采用自愿原则合...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文献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贫困基本概念的界定
2.1.2 水源涵养地的概念
2.1.3 生态扶贫的定义
2.1.4 生态扶贫实现机制的内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习近平关于扶贫的论述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农户行为理论
2.2.4 博弈论
3 生态扶贫实施过程中贫困户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问卷设计
3.3 样本调查
3.4 样本基本特征
3.4.1 受访贫困户的基本特征
3.4.2 受访贫困户的经济情况
3.4.3 受访贫困户的健康状况
3.4.4 受访贫困户的致贫原因
3.5 贫困户生态扶贫项目参与行为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5.1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
3.5.2 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4 生态扶贫实施过程中政府行为分析
4.1 熨斗镇扶贫活动进程概况
4.2 生态扶贫项目实施中地方政府行为的实证分析
4.2.1 访谈提纲设计
4.2.2 访谈基本情况
4.2.3 具体实施状况
4.3 政府在生态扶贫项目实施中的行为缺陷
4.3.1 绿色产业帮扶助力不足
4.3.2 道路基础建设中拨款分配矛盾突出
4.3.3 扶贫追求短期效率,验收标准单一
4.3.4 政绩考核指标比例缺乏合理划分
4.3.5 农户资产信息难查询,家庭微观统计体系不健全
4.4 贫困户对生态扶贫项目实施中政府行为的评价
4.4.1 贫困户对地方政府在生态扶贫实施中宣传的评价
4.4.2 贫困户对地方政府在生态扶贫项目中实施的评价
4.4.3 贫困户对基层干部在生态扶贫实施中态度的评价
5 生态扶贫政策中参与主体间的博弈分析
5.1 行为主体目标的一致性和冲突性
5.2 生态扶贫政策中参与主体间的博弈分析
5.2.1 地方政府与贫困户在参与领域的博弈
5.2.2 贫困户和上级政府在出资领域的博弈
5.2.3 上级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监管领域的博弈
5.3 博弈结果
6 秦巴山区水源涵养地生态扶贫实现机制研究
6.1 秦巴山区水源涵养地生态扶贫实现机制的原则
6.1.1 公开性原则
6.1.2 灵活性原则
6.1.3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原则
6.2 秦巴山区水源涵养地生态扶贫实现机制的依据
6.2.1 实现机制的理论依据
6.2.2 实现机制的现实依据
6.3 秦巴山区水源涵养地生态扶贫的实现机制
6.3.1 强化生态扶贫动力机制
6.3.2 完善生态扶贫运作机制
6.3.3 加强生态扶贫监督机制
6.3.4 建立生态扶贫评价机制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生态扶贫调查问卷
附录二 政府生态扶贫机制访谈提纲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4006618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文献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贫困基本概念的界定
2.1.2 水源涵养地的概念
2.1.3 生态扶贫的定义
2.1.4 生态扶贫实现机制的内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习近平关于扶贫的论述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农户行为理论
2.2.4 博弈论
3 生态扶贫实施过程中贫困户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问卷设计
3.3 样本调查
3.4 样本基本特征
3.4.1 受访贫困户的基本特征
3.4.2 受访贫困户的经济情况
3.4.3 受访贫困户的健康状况
3.4.4 受访贫困户的致贫原因
3.5 贫困户生态扶贫项目参与行为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5.1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
3.5.2 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4 生态扶贫实施过程中政府行为分析
4.1 熨斗镇扶贫活动进程概况
4.2 生态扶贫项目实施中地方政府行为的实证分析
4.2.1 访谈提纲设计
4.2.2 访谈基本情况
4.2.3 具体实施状况
4.3 政府在生态扶贫项目实施中的行为缺陷
4.3.1 绿色产业帮扶助力不足
4.3.2 道路基础建设中拨款分配矛盾突出
4.3.3 扶贫追求短期效率,验收标准单一
4.3.4 政绩考核指标比例缺乏合理划分
4.3.5 农户资产信息难查询,家庭微观统计体系不健全
4.4 贫困户对生态扶贫项目实施中政府行为的评价
4.4.1 贫困户对地方政府在生态扶贫实施中宣传的评价
4.4.2 贫困户对地方政府在生态扶贫项目中实施的评价
4.4.3 贫困户对基层干部在生态扶贫实施中态度的评价
5 生态扶贫政策中参与主体间的博弈分析
5.1 行为主体目标的一致性和冲突性
5.2 生态扶贫政策中参与主体间的博弈分析
5.2.1 地方政府与贫困户在参与领域的博弈
5.2.2 贫困户和上级政府在出资领域的博弈
5.2.3 上级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监管领域的博弈
5.3 博弈结果
6 秦巴山区水源涵养地生态扶贫实现机制研究
6.1 秦巴山区水源涵养地生态扶贫实现机制的原则
6.1.1 公开性原则
6.1.2 灵活性原则
6.1.3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原则
6.2 秦巴山区水源涵养地生态扶贫实现机制的依据
6.2.1 实现机制的理论依据
6.2.2 实现机制的现实依据
6.3 秦巴山区水源涵养地生态扶贫的实现机制
6.3.1 强化生态扶贫动力机制
6.3.2 完善生态扶贫运作机制
6.3.3 加强生态扶贫监督机制
6.3.4 建立生态扶贫评价机制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生态扶贫调查问卷
附录二 政府生态扶贫机制访谈提纲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4006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4006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