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陕南移民搬迁背景下的勉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8 04:22

  本文关键词:陕南移民搬迁背景下的勉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居民点 布局优化 移民搬迁 勉县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我国农村居民点始终缺乏科学规划,分布散乱,利用粗放,这一问题已经受到土地管理者以及相关学者的普遍关注,将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相挂钩也是我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陕南地区由于其复杂的地形地貌与自然环境导致农村居民点分布极其不科学,特别是灾害频发的贫困山区,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损失惨重。陕西省政府于2011年出台陕南移民搬迁政策,以扶贫、避灾、生态保护为目标,规划至2020年安排移民搬迁约60万户,240万人,但在实际搬迁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与偏差,因此以移民搬迁为切入点进行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非常必要。本文以汉中市勉县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相关理论基础上,借助GIS技术,应用限制性因子法、层次分析法、极限条件下的多因素加权求和法等方法,首先对勉县农村居民点进行现状分析,引入景观指数定量描述其分布特征,并根据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的基本要求指出勉县农村居民点现存问题。其次,结合陕南地区用地特点和移民搬迁目标,从生态、灾害和贫困因素三方面对现状农村居民点进行适宜性评价以确定搬迁区,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形、区位、资源以及生态条件,选取11个指标因子构建安置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价结果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个级别。最后,综合以上评价,通过各镇安置规模分析,拟定总体迁移方向,以行政村为单元进行安置地块选择,总结典型优化模式,并对优化结果进行效益评价。研究表明:勉县现状农村居民点中83.34%为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汉江两岸平坝区以及低山区的河流、道路周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较好;16.66%为不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县域西部以及南部的巴山区,北部秦岭山区也有分布,生存环境恶劣,灾害频发,应及时搬迁。安置高度适宜区主要位于汉江北岸及浅山区道路、河流沿线,是农村居民点安置的理想区域,由于元墩镇、新铺镇、镇川镇、漆树坝镇、长沟河镇和张家河镇综合条件处于劣势,镇内无法满足安置需求,一部分居民需向邻近镇迁移。布局优化后农村居民点分布更加集中紧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论文研究对于指导勉县及相似区域科学有效开展移民搬迁工作,促进当地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县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 布局优化 移民搬迁 勉县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0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意义12
  • 1.3 研究综述12-16
  • 1.3.1 国外相关研究12-14
  • 1.3.2 国内相关研究14-15
  • 1.3.3 研究现状评述15-16
  • 1.4 研究内容16-17
  • 1.5 研究方法17-18
  • 1.6 研究思路18-20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20-26
  • 2.1 相关概念20-22
  • 2.1.1 居民点20
  • 2.1.2 农村居民点20-21
  • 2.1.3 农村居民点布局21
  • 2.1.4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21-22
  • 2.2 基础理论22-26
  • 2.2.1 区位理论22-23
  • 2.2.2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23
  • 2.2.3 节约集约用地理论23-24
  • 2.2.4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24
  • 2.2.5 城乡一体化理论24-26
  • 第三章 勉县概况与农村居民点现状26-36
  • 3.1 勉县概况26-28
  • 3.1.1 自然地理概况26
  • 3.1.2 社会经济概况26-27
  • 3.1.3 数据来源及处理27-28
  • 3.2 农村居民点现状28-36
  • 3.2.1 用地数量28-31
  • 3.2.2 分布特征31-34
  • 3.2.3 存在问题34-36
  • 第四章 现状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36-43
  • 4.1 评价要求36-37
  • 4.2 评价思路和方法37
  • 4.3 评价指标体系37-39
  • 4.3.1 生态因素37-38
  • 4.3.2 灾害因素38
  • 4.3.3 贫困因素38-39
  • 4.4 评价结果与分析39-43
  • 第五章 安置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43-57
  • 5.1 评价对象确定43
  • 5.2 评价思路和方法43-44
  • 5.3 评价指标体系44-53
  • 5.3.1 指标选取原则44-45
  • 5.3.2 评价指标选取45-47
  • 5.3.3 指标分级与量化47-51
  • 5.3.4 指标权重确定51-53
  • 5.4 评价结果与分析53-57
  • 第六章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57-70
  • 6.1 优化原则57-58
  • 6.2 优化思路58
  • 6.3 优化方案58-64
  • 6.3.1 安置规模分析58-59
  • 6.3.2 迁移方向拟定59-61
  • 6.3.3 安置地块选择61-63
  • 6.3.4 典型优化模式63-64
  • 6.4 优化结果与分析64-67
  • 6.5 优化效益67-70
  • 6.5.1 社会效益67-68
  • 6.5.2 经济效益68-69
  • 6.5.3 生态效益69-70
  • 结论与展望70-72
  • 研究结论70-71
  • 展望与不足71-72
  • 参考文献72-7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5-76
  • 致谢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裕元;对农村居民点合理用地的思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02期

2 梁旭琴;张辉明;;论潞城市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和可行性分析[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年11期

3 申家杰;袁志雄;吕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存在问题及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4 邵子南;陈江龙;叶欠;苏勤;;基于农户调查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9期

5 张延军;李淑杰;程辉;李月芬;;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可实现潜力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26期

6 ;市政府关于郊县农民向城镇和农村居民点集中的实施意见[J];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05年12期

7 杨廷峰;优化贵州省农村居民点环境建设的思考[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8 闾海;;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居民点规划的思考——以涟水县河网办事处嵇庄村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09年10期

9 屠世超;;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法律评价与制度构建[J];河北法学;2013年06期

10 郭述恒;张颖;;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模式及措施[J];中国信息界;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来璐;李世峰;南国良;谭建欣;程昊;;山地经济条件下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探讨——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蔡准;朱忠东;;新农村居民点布局及规划方法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蔡准;朱忠东;;新农村居民点布局及规划方法研究[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4 廖兴勇;王周辉;周佳松;;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及措施研究[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悦;乐亚良;黄锦峰;彭敏;;农村居民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6 谢磊;;当前农村居民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7 黄宏亮;;有序建造农民新居 倾力塑造农村新貌——关于农村居民点建设的调查与思考[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8 孙其伟;;农村居民点整理对策与措施探讨[A];“土地整理与城市化”研究文集[C];2003年

9 朱凤凯;张凤荣;;都市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郭珍洁;郑新奇;杨玲莉;;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模式探讨[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孝平;新农村居民点布点规划通过评审[N];芜湖日报;2010年

2 记者 汤小俊;全国政协委员谢德体建议治治农村居民点无序扩张[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3 尹明;构建农村居住新格局[N];中国建设报;2003年

4 程伟虹;农村居民点规划控源截污近尾声[N];江阴日报;2011年

5 通讯员 相玉梅;灌南加强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管理[N];连云港日报;2011年

6 郑力;泽普加快农村居民点建设步伐[N];中国建设报;2002年

7 王军 滕庆海;句容八成农村居民点通上客运班车[N];镇江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彭泺;城镇化建设中应做到三个坚持[N];中国建设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叶春风 秦洁;“要为农民建房搞好规划服务”[N];联合日报;2007年

10 秦路;地大教授提出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模式[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敬峰;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谭雪兰;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演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张佰林;农村居民点功能演变与空间分异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4 苏高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李君;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曹银贵;典型矿农城复合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化与管理对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倩;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理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丹杰;豫北平原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时机时序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覃瑜;市域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与模式选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陈莉;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康秀梅;陕西省农村居民点建设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肖君;基于宜居评价的农村居民点潜力释放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7 王兵;基于利益主体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决策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8 李盼盼;基于农民视角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张旭;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模式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管伟;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整理模式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73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873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e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