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协调发展何以可能:基于区域主义理论的反思
本文关键词:市县协调发展何以可能:基于区域主义理论的反思
更多相关文章: 协调发展 区域主义 政府间关系 区域治理 市县协调发展
【摘要】:市县协调发展是我国省、市、县政府间关系调整的本质要求。从市管县到省管县的体制改革,与传统区域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区域主义的历史演变存在着"虚拟"的关联。理论"映射"的背后,是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背景和本地化环境中所作出的符合各自逻辑的共同选择。我国可以通过塑造平等多元的治理主体、构建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形成高效顺畅的运行机制、培育信任合作的府际资本、建立公正完备的法制基础等途径,逐步完善区域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区域治理能力,从而有效地实现市县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协调发展 区域主义 政府间关系 区域治理 市县协调发展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CGL107)
【分类号】:D630
【正文快照】: 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纵向政府间的关系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治理目标的实现,横向政府间的关系调整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的兴衰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地理“第一性”(生产要素禀赋的空间差异)和“第二性”(经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超;试析东亚的区域主义[J];国际观察;2002年06期
2 张磊;区域主义:通往全球主义的“垫脚石”还是“绊脚石”[J];国际论坛;2002年06期
3 张振江;;区域主义的新旧辨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朱锋;东亚需要什么样的区域主义?——兼析区域主义的基本理论[J];太平洋学报;1997年03期
5 马缨;影响拉美区域主义发展的因素及区域主义的特点[J];拉丁美洲研究;2001年03期
6 马缨;论东南亚区域主义的特点[J];东南亚研究;2001年03期
7 王少普;战后日本区域主义方针的形成与发展[J];日本研究;2004年02期
8 张群梅;两极格局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主义[J];党政论坛;2004年08期
9 王少普;“从东南亚向亚太的扩展”——试论冷战时期日本的区域主义[J];国际观察;2004年05期
10 刘宏松;依附论视野中的拉美区域主义[J];教学与研究;200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学堂;;区域主义的新浪潮与理论分析——兼析对国际体系转型的意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2 王俊;;区域主义的新路径——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研究[A];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论丛(2012)——第七届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研究奖获奖论文集[C];2013年
3 吴超;刘春;;城市协作的共生秩序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张小溪;“文化区域主义”影响美国政治效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戴丽娜;亚洲区域主义和一体化现状[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记者 唐烨 张小乐;亚洲区域主义机制研讨会举行[N];解放日报;2009年
4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时殷弘 本报记者 马鑫 采访整理;东亚“区域主义”的瓶颈[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孙超;东亚:发挥多样化优势 寻求多样化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6 桑珠;尝试一种边疆治理的全新表达[N];云南日报;2011年
7 战雪雷;亚洲一体化日益重要[N];中国财经报;2008年
8 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学院历史和国际事务教授 佛罗伦萨的欧洲大学研究所历史学教授 哈罗德·詹姆斯 翻译 介生 供稿:Project Syndicate;欧洲大国:别动我的浴缸[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9 郑先武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公民社会组织与东南亚区域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郇丽;APEC走到十字路口[N];中国贸易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尹枚;区域主义理论与东亚区域主义实践——兼论中国的政策选择[D];暨南大学;2003年
2 范洪颖;东亚大趋势——经济区域主义[D];辽宁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邓红燕;东亚区域主义分析[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2007年
2 吴志强;生物区域主义视角下的《旅行尽头的土地》[D];郑州大学;2014年
3 陈露文;拉丁美洲区域主义的政治效应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4 李广志;论孙中山的亚洲主义观及其对亚洲区域主义未来发展的启示[D];燕山大学;2009年
5 王瀚一;区域主义视角下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中的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D];吉林大学;2015年
6 张倩倩;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区域主义因素[D];兰州大学;2010年
7 德兰;冷战后的非洲:国际环境变化中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D];武汉大学;2004年
8 房敏;论中国在东亚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19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919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