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隔中融入:广州“中非伴侣”的社会文化适应
本文关键词:区隔中融入:广州“中非伴侣”的社会文化适应
【摘要】:进入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下的跨境群体及其跨境行为备受关注,其中尤以"南南流动"(south-south mobility)即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跨境联系最为突出。在此背景下,成规模的非裔人士在广州聚集,带来广泛社会影响,与该群体相联系的跨国婚姻与同居现象尤为引人关注。为此,我们通过近年在广州近8个月的田野调查,揭示在当地社会环境、户籍制度和出入境管理政策影响下,"中非伴侣"及其混血子女为应对来自地方的社会排斥,协调社会关系,主动选择和采取"区隔中融入"的文化适应策略的过程。这一文化适应策略的出现,间接标示了中非伴侣在抚养、教育和引导中非混血儿童适应当地社会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隐患,凸显当代中国正面临着更趋多元化、复杂化的全球和地方互动。
【作者单位】: 德国科隆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化研究院;
【关键词】: 区隔 中非伴侣 中非混血儿 社会文化适应
【分类号】:C95;C913.1
【正文快照】: 一、引言历经30多年改革开放,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财富快速积累,中国正由跨国移民“输出国”向“输入国”转向,成为全球化下跨国(境)移民就业、创业和生活的新选择和新的目的地。在此背景下,“北上广深”等地出现了成规模的外国居民。以广州为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希;文化适应与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滞留[J];八桂侨史;1999年01期
2 曹云华;试论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03期
3 张京玲;张庆林;;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态度模式与文化适应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52期
4 石卉;;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J];唯实;2009年11期
5 严秀英;;中韩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人民论坛;2010年11期
6 荀利波;;少数民族文化的跨文化适应与地方文化建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03期
7 巫秋玉;融合抑或游离:居英香港华人的文化适应[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01期
8 陈菊倩;;文化适应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3年32期
9 杨扣;美国苗族[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焦连志;;论农民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适应[J];长白学刊;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文化适应与跨文化交际[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付佳;唐宁玉;;文化适应研究新方法初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刘杨;方晓义;;文化适应的标准、过程及影响因素[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苏娟;梁福成;白学军;;蒙族中学生文化适应与智力水平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吴丽;;失地农民幸福感与文化适应关系实证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严文华;;德国旅居者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质性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严文华;;日本留学生和工作者的跨文化适应:以上海为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周云水;;小民族的生计模式变迁与文化适应——独龙族社会结构变迁分析[A];共识(2009秋刊02)[C];2009年
9 张智勇;;华中农业大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徐丽琼;;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研究——以北京市一所公立中学为例[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新权 武汉钢铁公司总法律顾问;企业“走出去”:文化适应比技术更重要[N];中国企业报;2014年
2 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 杨庭硕;文化对自然与生态系统的适应具有层次差异[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陈国明 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执行主席 廖静 译;跨文化适应是跨越文化边界的游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莫幸福;宗教发展与文化适应[N];中国民族报;2014年
5 张雷生 韩国柳韩大学、延世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社会支持网络提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金荣渊 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教授 任瑞阳 译;压力、适应和成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叶子;印尼华人的文化适应[N];中国民族报;2005年
8 程菲 李树茁 悦中山 西安交通大学;文化适应对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N];中国人口报;2014年
9 李可;失地农民怎样才能融入城市生活[N];中国社会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逊;数字化的旅居者—在德中国人新媒体使用与文化认同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霜;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4 孙亚楠;韩人社区与“韩味”青岛[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曹经纬;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跨文化适应的压力及应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先知;试析中国留美高校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和对策[D];重庆大学;2011年
2 董会颖;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姚金安;在日中国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实证考察[D];湖南大学;2013年
4 李营;越南留学生在华跨文化适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孙佳鹏;上海市新疆中职班学生文化适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6 蔡火林;甘孜藏区外来教师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朱艳霄;壮族布岱族群女性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广西艺术学院;2015年
8 丁方超;来华华裔留学生文化适应情况调g敫霭阜治鯷D];复旦大学;2014年
9 钱绘旭;东南亚留学生在云南的跨文化适应调查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王健宇;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52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952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