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人力资本价值和股票期权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上市公司人力资本价值和股票期权的关系研究 出处:《陕西科技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人力资本地位的上升,人力资本价值合理计量及其有效激励成为必要。而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新型激励手段,在企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增值中的作用日益显露。经理人股票期权实质上承认人力资本产权,主张经理人人力资本对企业剩余价值的分享,解决了企业经理人和股东对经济利益和控制权收益的矛盾,使经理人和股东的长期利益尽可能保持一致,避免经理人的短期行为和道德风险。 本文通过研究人力资本价值和股票期权两者之间的关系,力图寻求有效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合理体现企业中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提高经理人人力资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企业业绩的目的。 本文首先对人力资本价值和股票期权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描述我国股票期权激励的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之后,选取我国2006年前后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方案的深沪A股,从股票期权激励价格、数量、综合效应三个维度,股票期权激励与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同时,运用独立t检验方法检验了企业性质对人力资本价值的影响程度。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股票期权相对价格、综合效应与人力资本价值成正相关关系,而股票期权相对数量与人力资本价值的关系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同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加能够通过市场来反映,且两者能够达到匹配。但在数量授予方面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数量激励强度较弱,且由于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授予的度难以把握。对于我国企业性质对上市公司人力资本价值的影响不大,而且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每股收益和人力资本价值的相关度不显著,这都体现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即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和企业业绩的提高没有匹配,,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不完善。 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是从我国上市公司人力资本价值和股票期权关系中的影响因素出发应该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二是从会计学角度出发,应该采用适合股票期权及人力资本的会计处理办法;三是强调外部环境改善的重要性。
[Abstract]: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position of human capital in enterpris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it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t is necessary to reasonably measure the value of human capital and its effective incentive, and stock option is a new incentive method. The role of ESO in the appreciation of human capital valu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In essence, ESO recognizes the property right of human capital and advocates the sharing of human capital to the surplus value of enterprise. It resolv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agers and shareholders on economic interests and the benefits of control rights, makes the long-term interests of managers and shareholders consistent as possible, and avoids the short-term behavior and moral hazard of manager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capital value and stock op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an effective human capital incentive mechanism to reasonably reflect the human capital value of managers in enterprises. Improve the enthusiasm of managers' human capital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First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iterature on the value of human capital and stock options, and combs the relevant theories. After describ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tock option incentive in China, we select Shenzhen Shanghai A-share which implemented stock option incentive scheme around 2006, from the stock option incentive price and quant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ck option incentive and human capital value of managers is analyzed empirically. At the same time,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enterprise nature on human capital value is tested by using independent t test method.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relative price of stock option,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and the value of human capital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ative quantity of stock options and the value of human capital is not significant, which indicates to some extent that the incentive of stock op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value of human capital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can be reflected through the market. But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intensity of quantitative incentive is weaker, and because of the short development time in China. The degree of award is difficult to grasp. It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value of human capital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PS and human capital value, which reflects the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is not significant. All these reflect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at is, the increment of human capital value is not match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enterprise performance, and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human capital is not perfect.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Firstly, we should establish a reasonable human capital incentive mechanism from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human capital value and stock option relationship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Seco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ounting, we should adopt the appropriate accounting methods of stock options and human capital; The third is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improving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72.92;F832.51;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小燕;;我国实施股票期权的障碍及其建议[J];会计师;2011年07期
2 陈琳;;浅谈企业人力资本的开发[J];市政技术;2010年S1期
3 袁秋辰;张中瑞;;我国股权激励现状及对策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2期
4 李俊功;陈文朝;;利用VAR模型对股票期权中的风险度量[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2期
5 饶雨平;;国资控股企业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探讨[J];经济问题;2011年07期
6 储苏凯;;基于人力资本的医疗保健投资看“过劳死”现象[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谢雅萍;黄美娇;;基于人力资本价值的高科技企业科研团队激励机制[J];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08期
8 瞿旭;李和林;;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衍生综述与引申[J];改革;2011年07期
9 高素英;赵曙明;张艳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基于动态环境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1年07期
10 张建英;林珊珊;;支付红利跳扩散过程下欧式期权风险度量[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加来;黄益新;;人力资本的度量与抵押问题探讨——以股票期权的制度意义为例[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夏宁;江凤;田丽;;股票期权的理论研究:文献评述与启示[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郝梅瑞;;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新趋势[A];国有经济论丛2001——“企业家与专家高层论坛:国企改革新思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李曜;;股权激励的两种主流方式孰优孰劣——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的比较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5 方巍;方彤;郑德玲;;基于道德风险模型的股票期权内涵理论的研究[A];第二十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2001年
6 韩鹰;;股票期权的发展现状、法律障碍及其对策[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业务委员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廉士俊;楼大政;;建立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探讨[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三辑)[C];2003年
8 何清;;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反思[A];2009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11年
9 李东方;;中国股票期权实施中的制度障碍及其对策[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孙海法;刘海山;陈丹;;公司特征、股票期权和公司业绩[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戟;汇丰权证忽然受捧[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2 本报记者 岳彩周;股票期权“致富梦”的惊醒[N];中国财经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贾晓燕;宝新能源股票期权将被终止作废[N];证券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陈健健;达安基因拟授216万份股票期权[N];中国证券报;2009年
5 Elise Coronese 编译 郑州商品交易所 赵蓉;美国股票期权市场的增长空间(上)[N];期货日报;2010年
6 证券时报记者 李坤;广州国光公布第二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N];证券时报;2010年
7 记者 彭飞 编辑 裘海亮;富安娜196人获授股票期权[N];上海证券报;2010年
8 王阿贞 裘益政;股票期权入账需把握三个时点[N];中国会计报;2009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尹振茂;两公司5高管行权 合计浮盈5066万[N];证券时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陈勋燕;该不该将股票期权计入成本?[N];通信信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秀芬;企业家人力资本定价的创新[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2 孙武斌;股票期权的激励机制、激励效应与绩效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3 赵静杰;知识资本化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蔡承彬;教育型人力资本发展失衡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胡经生;经理股票期权:作为凸性激励的相关问题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李碧虹;大学教师收入分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杨南方;现代企业经理股票期权(ESO)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8 郑贤玲;股票期权制理论与实践[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过琥岗;中国上市公司高级经理人报酬激励机制有效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10 王迅;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婷婷;企业家人力资本定价机制探讨[D];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2 董波;基于人力资本产权视角的股票期权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梅小安;经营者股票期权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4 周海岭;论股票期权的法律制度构建[D];郑州大学;2003年
5 邓鹏;我国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6 李铮;论股票期权制度及其在中国实践中的法律问题[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7 朱国华;股票期权的会计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8 崔金涛;股票期权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9 蔡军;股票期权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应用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10 陈丽红;股票期权会计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383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1383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