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储蓄国债利率市场化的探索与思考
本文关键词: 国债发行 国债利率 利率市场化改革 人民银行 金融机构 存款利率 基本建设资金 记账式国债 凭证式国债 成本最小化 出处:《中国财政》2014年1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一步,存款利率市场化推进步伐愈来愈近。改革与存款基准利率挂钩的储蓄国债管理机制成为大势所趋。一、我国储蓄国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自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储蓄国债以来,实行的是固定利率、固定期限的发行方式。此模式曾为有效弥补财政赤字、提供稳定的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这种方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难以实现国债发行成本最小
[Abstract]:With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fully liberalizing the control of interest rates on loans from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hina's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form has taken an important step forward. The pace of marketization of deposit interest rates is getting closer and closer. The reform of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savings bonds linked to the benchmark interest rate on deposits has become the general trend. The necessity of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the interest rate of savings bonds in China since 1981, when China resumed issuing savings bonds, it has adopted a fixed interest rate and fixed term mode of issuance, which has been used to make up for the fiscal deficit effectively. The provision of stable national capital construction funds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But with the change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and financial environment, this way can no long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situation. (1)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minimum cost of issuing national debt.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
【分类号】:F812.5;F83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富,朱慧;国债发行应面向农村[J];经济师;2001年12期
2 郭瑛;对我国国债发行的几点思考[J];财税与会计;2001年09期
3 ;《中国经济时报》载文展望 2001年国债发行市场趋势[J];领导决策信息;2001年17期
4 陈小萍,陈海;浅析海南省国债发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海南金融;2002年08期
5 陈敬和,李国华,行海庭;试谈国债发行中的几个问题[J];山西财税;2002年12期
6 曲晓霞;对国债发行的几点思考[J];山西财税;2004年05期
7 姚素梅;;国债发行规模探析[J];金融经济;2008年20期
8 冯悦;;国债发行方式的比较研究[J];现代商业;2009年12期
9 鲁琳;;储蓄国债发行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区域金融研究;2010年09期
10 阎慧;;英、美储蓄国债发行对我国储蓄国债的借鉴和启示[J];经济视角(下);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郭洪晶;刘茂余;;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经济计量分析[A];中国运筹学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齐红倩;;规模与风险:我国国债发行的动态模型[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丰和;跨年度国债发行今年或达8000亿[N];上海证券报;2006年
2 ;国债预发行让国债发行市场化[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3 ;国债发行将步入新时代[N];中国证券报;2002年
4 本报评论员;国债发行仍需保持一定规模[N];经济日报;2001年
5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 贾康;珍惜国债发行空间[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6 记者 李体锋 通讯员 裴永兰;国债发行中的问题该解决了[N];金融时报;2006年
7 高国华;二季度国债发行计划公布[N];金融时报;2007年
8 蔡逸 邹晶莹;今年首期国债发行“有点冷”[N];江苏经济报;2007年
9 记者 姜涛邋王雅楠;特别国债发行顺利完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10 赵刚;美国国债发行“开闸”[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衷正;我国国债发行法律制度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2年
2 靳立新;国债发行利率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3 孙亚君;美国国债发行方式对中国国债发行的借鉴[D];山东大学;2006年
4 贾蔚;中国国债发行管理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5 陈伟;国债发行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6 孙薇;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贾颖;国债发行规模风险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8 龚朝晖;美国国债发行的可持续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刘方东;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10 吴烨舟;1937-1949南京国民政府国债发行及其影响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94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1494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