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0 20:30
本文选题:过度自信 切入点:管理者 出处:《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股份公司已成为现代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同时,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已成为股份公司的重要存在形式。上市公司制定股利分配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平衡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股利分配政策作为上市公司的一项重要财务决策,不仅影响公司股东的现实收益,同时对公司未来投融资决策、公司价值以及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不仅能为公司扩大规模提供资金来源,而且可以激发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从而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股利分配决策作为公司的三大财务决策之一,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发展快,与国外成熟市场以现金股利为主的股利政策不同,我国上市公司在股利分配上的非理性行为表现得比较突出。如不分配、超能力派现、融资派现、高送转等现象,此外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股利分配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传统股利理论已无法完全解释我国公司股利分配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这迫切需要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对股利分配的影响因素给出全新的解释。 现代公司金融理论始于1958年Modigliani(?)Miller提出的MM定理,该理论是现代公司金融研究的出发点。MM定理的成立完全依赖于有效市场、理性人等基本假设,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完美。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被应用到公司金融研究领域中,形成了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学者们逐渐认识到管理者和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可能对公司财务决策和资产定价产生影响。行为公司金融理论放松了理性经济人的假定,使之更贴近资本市场和企业的现实情况。管理者非理性的行为尤其是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与公司财务决策关系的研究逐渐进入国外学者的视野,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他们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视角研究公司融资、投资、股利分配和兼并收购等财务决策问题,并较为成功地解释了传统公司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然而,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股利分配决策相关的研究较为缺乏,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能否成功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决策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是否存在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管理者过度自信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决策呢? 本文在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基本框架下,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以2008-201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决策的影响,并给出相关建议以及文章未来的研究方向。全文共分六章,各章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本章主要说明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和市场背景,分析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股利政策问题的研究意义,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同时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传统股利理论大多是建立在理性人的假设基础上,然而现实中人们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其决策和判断的过程容易受到情绪、情感、认知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本文选择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认知偏差,研究其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决策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此研究思路为指导,一方面改变了传统股利理论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角度,拓展和丰富了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理论,另一方面更加深入的了解管理者过度自信的非理性行为,为优化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制度设计、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第二章是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及评述。本章首先介绍了心理学中关于过度自信心理现象存在的证据,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倾向。在职业领域中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好更加突出,由于公司管理者的决策环境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管理者更加可能存在过度自信的倾向。其次,本章总结国内外学者对过度自信的定义并探讨了过度自信产生的原因,本文将过度自信定义为管理者对自身知识和信息的质量及准确度、控制能力、成功机会及绩效过高估计的一种认知偏差。最后,本章总结国内外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现金股利政策关系的相关文献。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评析的基础上发现国内相关领域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文献主要是对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介绍,而实证文献比较缺乏,并且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融资决策的影响上,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股利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相对滞后。鉴于此,本文提出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问题。 第三章是构建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标。本章主要目的是构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替代指标。本章首先对现有实证文献中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衡量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然后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代理变量。考虑到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制度背景、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以盈余预测偏差和并购频率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衡量指标。 第四章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本章首先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管理者对股利政策的选择。由于委托代理理论假定管理者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现实中管理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也会有“利他”的倾向。其次,本章结合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分析管理者存在的过度自信非理性行为以及其如何影响公司股利分配决策的制定。然后,本章结合传统儒家文化、特殊的制度背景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心理现象更加明显。最后,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心理分析,结合我国现金股利发放现状,本章从现金股利支付意愿以及支付水平两个维度提出研究假设。 第五章是实证检验。本章首先以发布盈余预测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将其分为过度自信组和非过度自信组。其次,在对样本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和Tobit回归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意愿和股利支付水平的影响。然后,本章以并购频率作为替代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的样本选择对研究结论进行解释。 第六章是结论,本章首先总结本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的主要结论,然后提出相关建议,最后指出本文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管理者越过度自信,发放现金股利的意愿越低;当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具有派发现金股利意愿时,是倾向于较低还是较高的股利支付水平并不确定。 本文的创新点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本文从现金股利支付意愿和支付水平两个维度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对红利分配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现有文献主要是针对股利支付水平单一方面进行的检验,这可能会导致研究结论出现偏差,而本文从两个方面同时检验,研究结论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其次,在本文的研究中,现金股利支付水平采用的是现金股利支付率来衡量,定义为派息数与净利润的比值。而现有研究中绝大多数的学者采用的是每股现金股利指标。前者是相对值,后者为绝对值,相对值剔除了公司盈利规模的影响,而绝对值没有考虑到这个方面,采用相对值予以衡量,样本公司内部具备了较强的可比性,研究结果更加合理。最后,本文以盈余预测偏差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代理变量,并将实际业绩增长率与业绩预告区间中乐观的增长率比较,将乐观预测偏差达到50%及以上的视为管理者过度自信,避免了部分学者将只要盈余预告值大于实际盈余就定义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不够客观的方法;同时,本文采用的下降幅度是相对值,由于利润可能受到公司规模等因素的影响,避免了以绝对下降幅度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不够客观的方法。 本文认为未来继续研究的方向有以下两个方面:现有文献是从管理者或投资者过度自信的单一方面研究其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将管理者与投资者的过度自信认知偏差结合起来研究其对财务决策的影响;现有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方法存在固有的缺陷和偏差,如何更加准确的衡量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应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75;F832.51;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蓓;袁建国;;管理者过度自信、道德风险与企业投资决策[J];财会月刊;2009年03期
2 黄莲琴;傅元略;;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策略的选择[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余明桂;夏新平;邹振松;;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激进负债行为[J];管理世界;2006年08期
4 吴超鹏;吴世农;郑方镳;;管理者行为与连续并购绩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7期
5 陈其安;肖映红;;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股利分配决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1年09期
6 江伟;;董事长过度自信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行为的影响[J];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7 奥利弗·哈特 ,朱俊 ,汪冰 ,顾恒中;公司治理:理论与启示[J];经济学动态;1996年06期
8 佘勇军;;过度自信的成因及对投资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30期
9 汪平;孙士霞;;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05期
10 吕长江,王克敏;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9年12期
,本文编号:16406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164068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