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与区域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研究
本文选题:地方政府性债务 切入点:区域经济增长 出处:《财经论丛》2014年12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30个省市2009-2013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YS'GMM方法进行计量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U型关系。这种数量关系表明,在负债率较高的省份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但长期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否存在还有待观察。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应着眼于对国家总体债务规模的控制,而不是给各省市制定统一的政府债务"红线"。
[Abstract]: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from 2009 to 2013, this paper uses the SYS'GMM method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government debt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U-typ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 debt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This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indicates that the government debt of the provinces with high debt ratio can promote the regional economy more obviously, but it remains to be seen whether there is such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n the long run.To guard against the risk of government debt, we should focus on the control of national total debt scale, rather than establishing a unified "red line" of government debt for all provinces and cities.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学院;深圳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资助项目(2014ZK3026) 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资助项目(2014ZZ069)
【分类号】:F812.5;F1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邓晓兰;黄显林;张旭涛;;公共债务、财政可持续性与经济增长[J];财贸研究;2013年04期
2 贾俊雪;郭庆旺;;财政规则、经济增长与政府债务规模[J];世界经济;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勇;王蔚;;“扩权强县”改革效果的比较研究——以浙江省县政扩权为样本[J];公共管理学报;2013年01期
2 邓晓兰;黄显林;张旭涛;;公共债务、财政可持续性与经济增长[J];财贸研究;2013年04期
3 朱文蔚;陈勇;;最优公共债务规模——基于一个拓展的AK模型的分析[J];当代财经;2014年04期
4 朱文蔚;陈勇;;地方政府性债务与区域经济增长[J];财贸研究;2014年04期
5 邓晓兰;黄显林;;公共债务货币化与财政可持续性的互动影响关系研究——基于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视角[J];经济科学;2014年02期
6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青年联合课题组;吴筠;;我国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可适性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4年07期
7 王柏杰;;地方政府行为与债务积累的理论逻辑[J];经济学家;2014年10期
8 张佐敏;;财政规则与政策效果——基于DSGE分析[J];经济研究;2013年01期
9 胡永刚;郭长林;;财政政策规则、预期与居民消费——基于经济波动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3年03期
10 杨佩鸿;唐荣;;中国分部门债务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1997-2012[J];商;2013年2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于洪菲;我国潜在产出的估计与评价[D];吉林大学;2013年
2 杨攻研;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务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3 王哲;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约束机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徐新菊;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潜在风险和风险防范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李海龙;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3 王玉强;中国国债规模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殷萍萍;中国财政可持续性研究:1978-2012[D];安徽大学;2014年
5 郎有泽;政府生产性支出的宏观效应[D];辽宁大学;2014年
6 邵雪亚;“以地融资”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债务及风险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庆旺,吕冰洋,何乘才;我国的财政赤字“过大”吗?[J];财贸经济;2003年08期
2 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其检验[J];管理世界;2006年05期
3 何志永;;国债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0期
4 贾康,赵全厚;国债适度规模与我国国债的现实规模[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5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4年05期
6 马拴友;于红霞;陈启清;;国债与宏观经济的动态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7 郭庆旺;贾俊雪;;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8 贾俊雪;郭庆旺;刘晓路;;资本性支出分权、公共资本投资构成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6年12期
9 林细细;龚六堂;;中国债务的福利损失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10 郭庆旺;贾俊雪;赵志耘;;中国传统文化信念、人力资本积累与家庭养老保障机制[J];经济研究;2007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娟,崔高峰;世界区域经济增长趋势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4年10期
2 蓝庆新;;和谐社会构建中区域经济增长的公平与效率兼容[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周建新;试论新疆非均衡区域经济增长战略[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徐小钦;黄蕾;;产业积聚、持续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内在关联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1期
5 张馨之;何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1990~2004[J];软科学;2006年04期
6 李钊;王舒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7 尹伟华;张焕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短期性和长期性分析[J];技术经济;2007年11期
8 韩晶;何平;;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公平与效率解析[J];思想战线;2008年02期
9 李勇刚;;产业集聚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年19期
10 陈晓华;;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差异的分析——以广西、广东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郭晓合;李巍;;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地方政府转型效应分析[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2 ;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基于江西省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桂元;高艳;;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性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4 陈春林;;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结构及其类型划分[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5期(总第20期)[C];2012年
5 石敏俊;王妍;张卓颖;;区际经济联系与区域经济增长模式[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王宏涛;王晓芳;;西部大开发中的信息化、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何东霞;李彬联;;广东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文化原因研究[A];市场经济与转型升级——2011年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管驰明;马奇骐;高雅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运输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时空演变规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达新正;着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N];红河日报;2013年
2 周京奎;房地产业: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力[N];天津日报;2007年
3 临汾市委党校副教育长 刘佶鹏;行政区域经济增长的统计问题分析[N];山西党校报;2011年
4 记者 翟相哲;努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N];邯郸日报;2010年
5 记者 刘利民 李维军;朝阳高新区领跑我市区域经济增长极[N];朝阳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许怡平;提升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能力[N];安庆日报;2007年
7 杜莉 (作者为自治区党校副教授);青藏铁路与西藏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N];西藏日报;2007年
8 刘振斌;撬动武陵山区域经济增长极[N];贵州民族报;2014年
9 记者 刘志强;材料产业化基地引领区域经济增长[N];科技日报;2005年
10 夏钢;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又好又快[N];农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畅;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江激宇;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3 张玉明;知识溢出、空间依赖与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4 徐涤非;产权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王立平;知识溢出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赵广君;上海公共支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7 于铭;中国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8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石宏博;软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刘凤祥;区域经济增长效率测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亮亮;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2 魏颖;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和金融资源分布关系的实证研究[D];兰州商学院;2009年
3 张凌涛;河北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性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4 廖华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5 陈红梅;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6 曹培红;企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7 向颖;湖南省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8 岑少侠;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朱旭珍;产业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10 郇玉杰;产业集聚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983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1698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