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创业板IPO效应国际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证券市场 + IPO效应 ; 参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年01期
【摘要】:以2009年上市的36家中国创业板公司、11家纳斯达克(NASDAQ)上市的美国本土公司和5家在NASDAQ上市的中国概念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样本公司的主要财务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这三类公司是否存在IPO效应及在IPO效应方面的差异和特点。研究结果表明,NASDAQ上市的中国概念公司IPO效应最为明显,中国创业板公司次之,而NASDAQ上市的美国本土公司并不存在明显的IPO效应。上市前的盈余管理是导致NASDAQ上市的中国概念公司和中国创业板公司IPO效应的直接原因,而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证券文化方面的缺陷,并提出通过"构建积极健康的证券文化"改善中国上市公司IPO效应的对策。
[Abstract]:Using 36 Chinese gem companies listed in 2009, 11 NASDAQ listed companies and 5 NASDAQ listed Chinese concept companies as the research samples, the main financial data of the sample companies are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PO effect and IPO effect in these three kinds of companie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PO effect is the most obvious in China concept company listed in NASDAQ, followed by China growth Enterprise Board, while there is no obvious IPO effect in NASDAQ listed American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before listing is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IPO effect of China concept Company and China growth Enterprise Market (gem) listed by NASDAQ, while the deep reason behind it is the defect of securities culture. It also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IPO effect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by constructing a positive and healthy securities culture.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832.51;F83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春峰,李吉栋;IPO企业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杜传文;叶乃杰;范志敏;;基于创业投资视角的中小企业版IPO效应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3 杨亦民;胡晟姣;;中国上市公司IPO效应的行业特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18期
4 寇祥河;潘岚;丁春乐;;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IPO中的功效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鸿;中国创业板IPO发售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游达明;曾蔚;;创业资本对创业板IPO抑价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叶雨鑫;;两岸创业投资事业对企业IPO股价表现之比较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2期
3 李曜;张子炜;;私募股权、天使资本对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的不同影响[J];财经研究;2011年08期
4 马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0年18期
5 王玉华;;风险投资在创业板市场IPO中的功效探讨[J];财会通讯;2011年35期
6 吴肖峰;宛玲羽;;探讨盈余管理的动机——文献综述[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08期
7 邓云书;苏力;;风险投资对被投资公司绩效影响研究综述[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徐四清;;中国纺织服装企业IPO的现状与对策[J];纺织导报;2012年07期
9 汪炜;于博;宁宜希;;监督认证,还是市场力量?——风险投资对创业板公司IPO折价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10 蒋先玲;秦智鹏;李朝阳;;美元私募基金对发展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作用——基于创业板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姚铮;李邈;;创投持股与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抑价率关系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李明;和辉;;约束机制、IPO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倾向与经济后果[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3 黄梅;;中国IPO公司盈余管理水平和方式的动态变化:基于证券发行制度的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1年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黄有为;祁怀锦;王海滨;;国股市急速扩容与IPO公司盈余管理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芳;新股发行定价机制变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李兴伟;中国创业板公司IPO的资本成本效应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3 雷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银行监督效应研究:理论与实证[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郑庆伟;基于双重委托—代理运作模式的我国风险投资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5 俞颖;中国股市IPO收益率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6 曹明;股权流通性变化下的投资者行为与股票价格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7 陈俊;制度变迁、市场需求与独立审计质量的改善[D];厦门大学;2008年
8 顾振伟;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赵国儒;中国民营企业IPO前后经营绩效变化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10 曾蔚;基于联合风险投资的创业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创造的作用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舟佳;IPO询价制度改革效果的实证检验[D];浙江大学;2011年
2 李邈;创投持股与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抑价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王萍;VC/PE-BACKED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抑价度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韩雅静;IPO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陈今;风险投资参与对中国境内企业IPO影响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尹萌萌;财务重述与持续性盈余管理[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胡少芳;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刘婧;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IPO盈余管理程度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张荣;创业投资与盈余管理行为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10 张帆;新会计准则下我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秀良;薛丰慧;;我国IPO定价制度改革效果的实证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朱南,卓贤;对我国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04年02期
3 杨记军;赵昌文;;中国IPO市场存在承销商托市吗[J];财经科学;2006年06期
4 杨丹;新股发行博弈和市场化定价——基于信息经济学经典模型的分析[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王华,张程睿;不对称信息理论对“IPO折价之谜”的解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11期
6 卢文彬,朱红军;IPO公司经营业绩变动与股权结构研究[J];财经研究;2001年07期
7 曹凤岐;董秀良;;我国IPO定价合理性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8 刘谊,刘星,刘斌;股权结构对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公司经营业绩变动的影响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04期
9 蒋永明;蒋顺才;;西方IPO抑价理论及对中国IPO研究的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3期
10 徐洪才;;推动我国创业板市场制度创新[J];中国科技投资;2009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桂敏杰;中国股票市场非竞争均衡与制度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2 吴国基;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3 郭明新;证券发行与上市制度国际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毛立军;我国新股发行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5 曾长虹;股票市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定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6 吕光磊;我国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定价发售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翁世淳;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变迁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8 高学哲;中国上市公司IPO定价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
9 熊虎;基于非理性行为的IPO价格形成机制和抑价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伯亭;“第二证券市场”:支撑美国风险投资发展大厦[J];中国科技信息;1998年18期
2 卓悦,阮钢,陈德棉;美国证券市场高科技上市公司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01期
3 熊德金;香港证券市场与内地的合作前景[J];江淮论坛;1998年06期
4 杨洪涛;中国公司或中国概念公司NASDAQ上市研究[J];特区经济;2000年07期
5 鲁亦斌;;证券市场与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科学性[J];华北金融;1991年04期
6 李蒙军;;话说证券风云[J];武汉金融;1991年02期
7 陈浩武;;努力实现居民资产结构合理化[J];武汉金融;1991年12期
8 孟昭亿;;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几点建议[J];中国金融;1992年04期
9 曹尔阶;;证券市场需要有计划地引导[J];投资研究;1992年S1期
10 童仰峰;;股份制企业财务公开与发展证券市场[J];浙江金融;199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敦扣;王亲生;彭焱生;;证券市场公司律师制度初探——兼谈湖南省公司律师试点工作的调查与思考[A];2005湖南省证券法制研究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张超;郝善勇;;英美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监管体制梳理与借鉴[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3 陈其安;杨秀苔;;考虑噪声交易者风险的证券定价模型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王淑萍;;浅析我国证券市场的会计监管体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何小洲;蒋睿凌;;证券市场情绪形成机理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吴弘;张鑫;;证券民事赔偿之司法难题的剖析[A];中国商法年刊创刊号(2001)[C];2001年
7 芮秀;苏园;;证券市场趋势自组织分类预测分析[A];1999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王波;吴臻;;一类证券市场上投资组合和消费选择的最优控制问题[A];1996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6年
9 曹文;;上市公司重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优秀论文集[C];2004年
10 潘永泉;杨晓;;神经网络模型在金融市场预测中的应用[A];200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郇公弟;德证券市场看好中国概念基金[N];中国证券报;2006年
2 新华社;德国证券市场看好中国概念基金[N];上海证券报;2006年
3 周到;重视投资港股的文化樊篱[N];证券时报;2007年
4 吴倩;新基发行 QDII打头阵[N];广州日报;2008年
5 记者 张立栋;韩交所期待首只“中国概念”[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陆媛;中信证券:超越榜样,,在行业最低迷期扩张[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7 见习记者 刘雪峰;回归中国概念 基金QDII全球策略大转向[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本报记者行动组;北京东方美汇家具被诉造假欺诈[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9 吕立新 李臻;证券市场腐败现象的制度根源[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方原;三部委联手加码证券市场“独立审计”[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国俊;中国证券市场监管: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分析[D];西北大学;2005年
2 杨晓兰;证券市场泡沫问题的实验经济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宗兆昌;强制性制度变迁背景下的中国资本市场经济效率[D];河海大学;2005年
4 张永鹏;我国证券市场操纵行为及防范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5 张希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规范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6 仪垂林;中国证券市场价格波动[D];河海大学;2006年
7 宋伟岩;论证券市场法治化中的诚信原则[D];吉林大学;2007年
8 章融;证券市场中的羊群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林俊波;证券市场信息传导机制与信息披露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胡延平;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政府规制的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茂坤;对证券市场技术分析的思考[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2 吴双发;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与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分析[D];湖南大学;2002年
3 宋潇;我国资本市场弱式有效性检验和市场波动的非对称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4 杨彦军;论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陈万明;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的法律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6 吕超;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7 吴华斌;证券信用交易法律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柳百萍;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探析[D];安徽大学;2005年
9 鞠红达;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若干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10 王卫彬;我国证券市场的功能分析与对策[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1878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1878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