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效率对我国财政政策选择影响分析
本文选题:资本效率 + 财政投资 ; 参考:《地方财政研究》2014年05期
【摘要】:财政投资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后发优势作用下,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是不可分的,我国经济目前仍处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增并且大于劳动的边际收益阶段,财政投资对资本的投入应继续增加。为推动经济加快过渡到依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阶段,财政对资本的投入应集中于具有较强外部性的研发投资,提高对研发主体的投入,优化研发主体的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尽早进入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发展轨道上来。由于资本深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财政投资适当向劳动密集型行业倾斜,在经济效率和分配公平之间适当折中。
[Abstract]:Financial invest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Under the function of late-development advantage, capital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re inseparable. At present, China's economy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capital marginal income increasing and larger than the marginal income of labor, and the investment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capital should continue to increase.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transition of economy to the stage of relying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capital should focus on R & D investment with strong externality, increase investment in R & D subjects, and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of R & D subjects. Promote economy as soon as possible to rely 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o the development track. Because of the deepening of capital, labor is in a weak position in the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come,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is inclined to the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fair distribution is appropriate.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财政货币政策宏观经济绩效评价和政策设计”(项目号:71273043)项目成果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财政分权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影响研究”(资助编号:2013M530929)项目成果
【分类号】:F812.2;F83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治国,唐国兴;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3年02期
2 陈宗胜,黎德福;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东亚奇迹”和中国经济的再解释[J];经济研究;2004年11期
3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年06期
4 段文斌;尹向飞;;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评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9年02期
5 戴天仕;徐现祥;;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J];世界经济;2010年11期
6 贺菊煌;;我国资产的估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年08期
7 李宾;曾志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再测算:1978~2007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8 石风光;李宗植;;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经济差距——基于中国省区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12期
9 陶长琪;齐亚伟;;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10 刘明兴,陶然,章奇;制度、技术和内生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格杰;陈红;;西藏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2 张林;高安刚;;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我国区域内生增长的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3 孔庆洋;余妙志;;工业深化、技术进步与金融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刘秉镰;刘勇;;对我国公路水运交通省际资本存量(1952-2004)的估算[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张敏;;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我国经济增长中长期效应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20期
6 邹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王友广,陈清华,方福康;中国分地区资本-产出比实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8 李声明;陈晓毅;;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7期
9 詹浩勇;;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互动:一个基本分析框架[J];商业研究;2010年07期
10 宋静;;资本积累和就业问题文献综述[J];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崔龙;;转型中的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新探索:制度视角——兼论“中国之谜”[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文溥;龚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导向的粗放型增长与国民收入结构失衡[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挑战与应对”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China's Growth Model and Structural Imbalance in the Open Economy[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 、反思与和谐发展——北京论坛(2009)论文选集[C];2009年
5 刘庆和;;1949-2008年贵州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基于灰色生产函数模型的核算[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雪原;;“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理论解释与模型分析[A];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林辉;宋冬林;董直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个文献综述[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8 刘宪;;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9 刘宪;;劳动者报酬下降、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10 贺京同;李峰;;中国地区间互作、人力资本、技术扩散与技术进步[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崔传斌;我国烟草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梁永强;FDI流入对中国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D];南开大学;2010年
8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迟诚;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为;中国农业动态比较优势与贸易模式演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凌敏;浙江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慧聪;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进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5 黄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何坚;基于要素供给条件变化的产业发展成本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朱平;FDI对江苏经济增长作用的地区差异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晓霞;财政政策的就业效应[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洁楠;利用FDI促进广东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红叶,郝枫;资本永续盘存法及其国内应用[J];财贸经济;2005年03期
2 蒲英霞,马荣华,葛莹,黄杏元;基于空间马尔可夫链的江苏区域趋同时空演变[J];地理学报;2005年05期
3 李国平;陈晓玲;;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布动态[J];地理学报;2007年10期
4 彭国华;;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5 尹希果;陈刚;;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与中国生产率增长研究——基于非参数Malmquist指数的经验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06期
6 杨克泉,吉昱华,马松;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中国技术进步的战略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04期
7 曾繁华,李坚;“以市场换技术”制度安排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00年05期
8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投资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J];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9 邓翔,李建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11期
10 涂正革;肖耿;;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大中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霞;山西经济发展环境与政策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S2期
2 臧武芳;浅析留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J];乡镇经济;2000年03期
3 叶瑜;日本经济发展的大区域观[J];中国经贸导刊;2000年12期
4 石海松;抓成果转化 促经济发展[J];安徽农业;2000年11期
5 盛洪昌;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趋势及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J];长春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6 张海庆;促进经济发展的财政思考[J];财税与会计;2000年05期
7 刘明珂;努力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J];发展论坛;2000年05期
8 王友忠;实施十大工程推动经济发展[J];发展论坛;2000年12期
9 杨启先;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必须解决两大问题[J];福建改革;2000年11期
10 李恒元;农村城镇化,是拉动地县经济发展的突破口[J];发展;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庆昌;李颖;李有为;杨雨;张宁;;天津市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5(2007~2008)[C];2008年
2 司应武;查全胜;;安徽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6(2008~2009)[C];2009年
3 薛志连;史珞;黄官清;;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6(2008~2009)[C];2009年
4 逄锦聚;刘书祥;;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5 杨蔚东;张卫江;朱效荣;李慧;李民;王新春;柴彬;苑庆彬;李颖;高跃兰;杨雨;张宁;于明浩;孙增泰;赵春河;畅彦周;刘思绮;;2010年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8(2010~2011)[C];2011年
6 王洪春;;人口优生与经济发展[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7 董辅y=;;目前和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及看法[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8 张学天;;贯彻省十次党代会精神 推动都兰经济发展[A];海西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发展问题研讨会专刊[C];2002年
9 迟树功;;促进山东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构想[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10 王明贤;;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万宝瑞;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N];农民日报;2002年
2 李振玉;就业,做细劳动密集型产业文章[N];中国信息报;2003年
3 文章由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提供;引导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N];西部时报;2006年
4 黄凤;民营经济正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主力[N];雅安日报;2007年
5 记者 相恒波;围绕经济发展 探索党建新路[N];延边日报;2007年
6 郑永忠;把工作触角伸向经济发展前沿[N];运城日报;2007年
7 记者 朱毅 李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进程[N];云南日报;2006年
8 记者 李犁;省政府组团赴浙考察劳动密集型产业[N];云南日报;2006年
9 记者 田逢春;滇闽共商劳动密集型产业合作[N];云南日报;2006年
10 记者 田逢春;滇粤闽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合作推介活动结束[N];云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建雄;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3 孙希有;经济发展的人文向度[D];吉林大学;2004年
4 赵岳阳;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优势[D];吉林大学;2012年
5 剧宇宏;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6 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育明;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任保平;低成本经济发展的制度阐释[D];西北大学;2002年
10 周为民;中国经济发展史论[D];中共中央党校;199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海燕;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冬敏;加快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D];安徽大学;2005年
3 胡榕;长株潭试验区内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张婧姝;沙特经济发展对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李男;非正式制度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赵朋;政府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D];青岛大学;2005年
7 赵丽;科技对经济发展由支撑进入引领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高杰;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新论[D];四川大学;2007年
9 刘晓春;县域高职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10 刘梦宁;民营经济发展瓶颈及政府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764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076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