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对当前我国公司债发展局限的机制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03 18:5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市场经济基础性地位确立以后,我国的各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逐渐发展壮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面临着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融资难,特别是融资渠道单一,成本高,这是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阶段都穷于解决的难题,也一直受政府关注。 我国企业融资方式中,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这种融资方式的局限性在于:成本较高,银行经常变相收取相关费用,或要求以贷转存;审批周期长,手续复杂,往往要经过层层审批和检查;用途限定较严,一般不得用于弥补亏损和从事证券投资,且常指定用途;贷款时间较长,除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绝大多数以中短期贷款为主;贷款主体局限性大,多是一些大型企业容易取得贷款,而其他实力有限的企业则很难通过这种方式取得资金。但我国金融市场尚欠发达,融资方式较为单一,直接融资中较发达的是股票市场,其局限于实力较强的上市公司,一般的企业很难企及。而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中,以债券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方式非常发达,占据主要地位。我国债券市场则要逊色的多,债券种类较为单一,且大多以国债、市政债券为主,企业债近年也得到一定规模的发展,但发行企业债的多是国有企业或央企,从本质上说仍然是政府信用。在近年的通胀压力下,银根持续紧缩,融资更显艰难,所以发展使广大中小企业受益的公司债显得日趋突出。 虽然自2007年专门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以鼓励公司债的发展,但现实中的公司债却一直步履维艰,无论同贷款、股票以及票据相比,还是同债券市场内部的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相比,公司债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在规模、发行数量、成交额等方面都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公司债市场本身的内部设计问题则是最主要的因素,而且许多外在的限制因素实际是由内在问题所激发的。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公司债市场发展中的局限性因素,通过分析,提出对策和政策建议。首先,从相关融资理论出发,阐述有关融资方式选择的优劣性对比,得出债权融资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市场上的主要融资方式,将来也必然成为我国融资方式的发展方向;其次,通过对比我国公司债发展的背景和历程,特别是对比公司债和企业债的区别,列举相关数据并与其他融资方式对比,说明我国企业债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通过机制设计等分析找出我国公司债发展局限的相关因素,并逐一分析;最后,对公司债的机制设计、风险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措施、建议。 在文中,主要从机制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将以往许多学者所认为的限制公司债发展的外部客观问题,通过分析将之与内部的机制设计相联系,并推出:许多外在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内部机制设计不合理,它们相互影响,故公司债发展受限的原因正是内部机制设计不合理及其导致的外在因素的双重限制、共同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本文主要是在全球经济面临美债、欧债危机之后,在世界性的经济疲软以及国内以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抗通胀的宏观背景下,研究我国公司债发展中机制设计方面的局限性因素,并提出建议,对当前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对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毓,胡海鸥;韩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制度性分析及启示[J];商业研究;2004年16期

2 梁琪;企业信用风险的主成分判别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3年05期

3 安义宽;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企业债券市场[J];财贸经济;2002年04期

4 杨星,彭先展;中国信用风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财贸经济;2003年07期

5 祁鹏;大力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J];湖南经济;2001年06期

6 王冰,李文震;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影响理论[J];江汉论坛;2001年02期

7 张伟;张晓迪;;中国公司债券的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9年02期

8 万娟;我国企业债券信用风险探析[J];经济师;2005年01期

9 肖泽忠;邹宏;;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和股权融资偏好[J];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10 刘春;杨凌军;;我国企业债券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J];科技广场;2007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晋;中国企业债券潜在违约风险评估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99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399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8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