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股市的联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7 23:59
【摘要】:20世纪末,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不论从实体经济还是金融市场来说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2007年年初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股市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造成我国股市的大幅下跌。在我国股票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并与国际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时候,对中美股市的联动性研究就显得越发重要。论文所研究的问题对全面认识此次金融危机,防范和减少国外股票市场的冲击性影响,优化我国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论文以美国的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为时代背景,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中美股市在金融危机前后的联动效应。在理论上将金融危机的传播途径归纳为出口贸易、国际资本流动、投资者心理预期和市场之间的传导四个方面。从这四个方面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股市的联动性。然后,论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从收益和收益波动两个方面对金融危机前后中美股市之间的联动效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实证分析中选取了沪港美三大股市的股指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并以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为时间界限将全样本分为三个子样本作对比研究。文章首先采用了相关系数、VAR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方法对中美股市收益之间的联动性进行分析,然后利用单变量GARCH模型对沪港美三大股市收益波动的联动性进行研究。 论文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出口贸易、国际资本流动、投资者心理预期和市场之间的传导四个方面均表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中美股市存在显著的联动效应。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次贷危机发生之后,中美股市之间的收益和收益波动的联动性确实发生了变化。不论是香港股市还是上海股市,与美国股市的联动效应在金融危机之后都显著增加。并且随着危机波及程度的增加,联动效应也表现出递增的趋势。最后,论文依据金融危机的四个传播途径分别提出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风险的政策建议。
【图文】:

趋势图,全样本,普尔,美国标准


数在全样本期间的日收益。在全样本的情况下,通过Eviewss.O软件对沪港美三个股指收益率的变动趋势做一个描述,以观察三大股指收益在整个样本期间的变化特征。得到的趋势图如图4.1一图4.3所示。一一一~础恻 恻图4.1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收益率的全样本趋势图资料来源:作者编制。

趋势图,香港恒生指数,全样本,收益率


9月中旬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波动幅度达到最大,,非常剧烈。在整个全样本期间,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收益率随着次贷危机和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呈现出波动越来越大的趋势。同样的,从图4.2可以看到,在整个全样本期间香港恒生指数收益率与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收益率随着次贷危机和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呈现出相同的波动趋势,金融危机对股指收益率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图4.3显示,上证综指收益率的波动一直很大,这与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和香港恒生指数都稍有不同。这是由于中国内地的股市还比较年轻,发展的年限尚且不长,在内地股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股民也不太成熟,从众和投机心理很大,所以导致股票价格的波动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收益率波动相应也就比较大。尽管如此,从图4.3我们还是可以很清晰地可以看出,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逐步加剧了上证指数收益率震荡的幅度。从三大股指收益率的趋势图可以明显的看出次贷危机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沪港美三大股指的收益率都呈现出逐渐增大的波动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224;F832.51;F831.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文刚;;中美汇率政策博弈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2 季琦;;创新文化的力量——危机中期的中美对比[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9年08期

3 赵雅琳;;金融危机下基于CCFI指数的中美航线集装箱班轮运价研究[J];世界海运;2010年09期

4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美贸易摩擦[J];河北纺织;2009年03期

5 鲍平平;;金融危机下中美商业文化的重新审视[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S1期

6 黎慈;;金融危机下的中美贸易摩擦与政府的有效应对——以“轮胎特保案”为视角[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杨延杰;;以中美轮胎特保案看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张晓殊;;危机震荡中吉利的自信[J];现代零部件;2009年01期

9 原玲玲;;中、美钢铁贸易摩擦的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0年11期

10 葛怡;;金融危机时期中美股市的因果关系研究[J];现代农业;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秀贞;;青岛国有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做法与启示[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2 管晓华;;浅谈海事机构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A];第六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运分论坛暨江苏省航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岐山;;浅谈金融危机对碳酸镁市场的影响[A];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钙镁盐分会镁盐生产与发展研讨会专题报告汇编[C];2008年

4 谢石生;;金融危机下广州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张杰;;经济高速增长下的流动性过剩与金融危机[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6 毕研勤;;我国制造业应对金融危机策略[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7 孙涛;;应对金融危机应进一步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8 田辰山;;金融危机与文化问题[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9 刘明山;;金融危机的成因与对策[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10 关景灵;;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转“危”为“机”的对策研究[A];广西服务企业年问题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勇;中美保险对话 共议如何完善监管[N];证券日报;2009年

2 早报记者 姚伟 张颖 罗晟;中美豪华阵容今日对话“平衡”[N];东方早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李协商;中美钢铁对话痛并快乐着[N];现代物流报;2008年

4 采访人:文萱(商报记者) 受访人:刘洪(新华社记者);美国经济泡沫的眼泪 当成为中国的警钟[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5 本报评论员 郭凯;中美应在多领域内联手“探戈”[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6 陈文喜 马振岗(记者 陈文喜);希拉里压轴访中国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摩擦中升级[N];中国联合商报;2009年

7 苑基荣;中美“G2”:取悦何人?如何应对?[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哲 实习记者 任石蕾 宋菲 刘云非 辛华 (刘云非 辛华);“盘点”中美首轮“升级版”战略对话[N];中国贸易报;2009年

9 ;中美“双轨”对话的真正价值[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刘洪;中美对话:该与零和心态说再见了[N];中国证券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颖;金融危机政府救助:理论与实践[D];辽宁大学;2010年

2 杨公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应对策略及效果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吴奇志;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建红;金融危机的信用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苗长青;中美产品内贸易与利益分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汪洋;虚拟经济视角下金融危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牟晓云;金融危机对中日韩三国经济的影响及政府的对策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斌彬;信用扩张、资产价格泡沫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解凤敏;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金融危机压力预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10 王庆皓;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救市”:理论与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丽慧;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就业问题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吴洪玮;金融危机前后中美商品贸易结构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3 黄帅;中美首脑互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姜黎黎;奥巴马政府对华经济政策研究[D];外交学院;2010年

5 徐玉玲;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美经贸摩擦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韩俊杰;试论小布什政府对华经济外交[D];复旦大学;2010年

7 万斌;中美政府间政治沟通研究(1949-2009)[D];外交学院;2010年

8 何芳芳;基于博弈论视角的中美能源利益关系[D];外交学院;2010年

9 邢欣欣;中美联络处与两国关系正常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栾婷婷;中美货物贸易商品结构比较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87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587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9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