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我国分离交易可转债投资风险和收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7 09:55
【摘要】: 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全称是“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它是资本市场的创新产品,是一种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券,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买债券送权证”。2006年5月,中国证券监督与管理委员会发布《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将分离交易可转债作为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产品,从此,分离交易可转债作为一种衍生证券正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一员。2006年11月27日,我国第一只分离交易可转债即马钢债券和认股权证正式上市交易,对分离交易可转债的投资便开始在我国正式拉开了序幕。截止2008年7月1日,已有37家上市公司已经发行或准备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其中有17家上市公司已经公开上市发行了共计738.75亿元的分离交易可转债。 分离交易可转债作为一种创新型金融衍生产品,它实现了“一次发行,两次融资”即先是发行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券,属于债权融资;然后是认股权证持有人到期行权,属于股权融资。分离交易可转债这一创新品种因其两次融资、发行便利等特性,受到了股改公司的青睐。但是,由于其刚推出不久,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大多数学者对分离交易可转债的研究也主要停留在该产品的特性、交易机制、条款设定、行权风险等方面,实证方面只对其定价及套利研究比较多,而专门从投资的角度对其投资风险和收益的研究并不多。同时对我国广大投资者来说,他们对分离交易可转债的投资也是陌生的和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遵循的,导致了投资者对分离交易可转债投资具有盲目乐观的倾向。本文将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对分离交易可转债的投资方式进行分解,即将分离交易可转债的投资分为公告效应投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三个部分,并一一揭示了各投资方式的收益与风险,通过结合大量案例分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实证研究。这将为投资者对分离交易可转债做出的投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并对进一步研究分离交易可转债和指导对分离交易可转债的投资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在证券投资和再融资市场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经验,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和分离交易可转债发行的实际情况,采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交易可转债的投资风险和收益进行研究,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绪论。简要介绍我国分离交易可转债研究背景与意义,引出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主要贡献与不足之处。 二、相关文献综述与评价。该部分对论文研究相关的再融资市场宣告效应理论及宣告效应的研究和国内外就分离交易可转债的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与综述,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文献综述进行了评价。 三、投资背景分析。该部分对我国分离交易可转债制度和目前发行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就本文对分离交易可转债投资风险和收益研究的相关概念做了界定,为进一步分析做铺垫。 四、分离交易可转债投资公告效应研究,该部分先对分离交易可转债宣告效应的投机风险和收益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选取董事会公告日前后4个交易日的平均超额收益率为衡量指标对分离交易可转债董事会公告进行了实证研究,可以谨慎地得出结论: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的董事会公告并不存在明显为正或为负的公告效应。并采用董事会公告后第一个交易日的个股收益率、个股超额收益率作为衡量个股收益的标准,使用当日沪深300指数来衡量市场行情,进一步研究了公告日报酬与市场行情的关系。选取了预案公告日、股权登记日、刊登发行网上发行结果交易日及债券和权证上市交易日前后的超额收益情况对正式发行公告前后的超额收益进行了分析研究。 五、分离交易可转债短期投资的研究,该部分主要是对分离交易可转债的短期投资风险和收益进行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笔者先选取中化国际股份分离交易可转债为例,以十万元本金在股权登记日购入股票,然后在股权登记日后复牌的第一个交易日卖出股票。并根据10万元股票获得的优先购买权,按最大可申购数量申购债券,计算股票、债券和权证的盈利与亏损,再综合计算债券和权证已经上市的17家公司的盈利与亏损,对分离交易可转债短期投资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分析,得出分离交易可转债短期投资的相关研究结论。 六、分离交易可转债长期投资的研究,该部分就分离交易可转债的长期投资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在案例研究中,主要根据正股日收益率、债券日收益率、认股权证日收益率是否服从或者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为标准选取了十家上市公司,通过期望收益率、标准差、变化系数对其进行收益和风险分析,并得出分离交易可转债长期投资的相关研究结论。 最后部分就以上研究进行总结,得出论文结论并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综合本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可以对分离交易可转债投资形成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结论。 一、在分离交易可转债宣告效应投机方面的研究,可以形成如下结论: 1、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能形成明显为正或为负的宣告效应。 2、仅从董事会公告时的市场行情来说,由于其距离认股权证行权期间遥远,所以很难用目前的市场行情来判断未来行权日的收益,换句话说,其当前市场行情与个股的超额收益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3、从所有公告后的股价变化来看,分离交易可转债的超额收益变动趋势都很小,所以分离交易可转债投机并不具有可行性。 4、由于股权登记日股价低于其前一个交易日股价,在股权登记日购入股票比其前一交易日购入股票成本低。 二、在分离交易可转债短期投资方面,可以形成以下三个结论: 1、短期投资中,认股权证一定会获得收益,债券一定会亏损。 2、短期投资中,认股权证的收益一般能够弥补债券损失。 3、认股权证收益弥补债券损失后基本能弥补正股损失,但合计计算基本没有超额收益。 综合三个结论,可以得出并不能将分离交易可转债的短期投资作为一种获利的方式。 三、在分离交易可转债长期投资方面,基于没有正股分红扩股、债券支付利息的假设前提下,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1、从期望收益看,认股权证期望收益最大。债券期望收益较小。正股的期望收益是否会大于债券期望收益受市场行情的影响,当市场行情较好的时候,正股的期望收益会大于债券期望收益,反之则不然。 2、从绝对风险看,认股权证最大,正股次之,债券最小。 3、从相对风险看,认股权证最大,正股次之,债券最小。综合三个结论,在分离交易可转债的长期投资中,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即认股权证风险最大,其收益也最大;债券风险最小,其收益也最少。 作为国内研究的新命题,本文的主要特色在于:首先,综合分析影响分离交易可转债宣告效应投机的因素,通过运用SPSS、Eviews等统计分析软件,采用事件研究法,对分离交易可转债宣告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利用分离交易可转债宣告效应进行投机的风险和收益的相关研究结论。其次,利用逻辑演绎法和案例研究,对分离交易可转债的短期投资风险和收益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在案例中运用一定投资数额的短期投资进行验证分析,形成对分离交易可转债短期投资的一般结论。最后,利用逻辑演绎法和案例对分离交易可转债的长期投资风险和收益进行了研究,其中主要对分离交易可转债长期投资中影响债券价值和认股权证价值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案例分析中利用频率分布直方图来进行分析判断,根据期望收益、标准差和变化系数对比分析了正股投资、债券投资、认股权证投资三者的风险和收益,形成对三种投资风险和收益的一般认识。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我国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行才两年左右时间,目前只有17家公司公开上市发行了分离交易可转债,样本量较小,样本数据不充足,因此,在实证研究方面,有很多局限性,也会对研究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已经行权的公司很少,所以本文也没有对认股权证行权收益方面进行研究。随着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展,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83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志刚,金朝嵩;可转换公司债券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金融资讯[J];国际融资;2003年07期

3 黄湘源;;可转债走出跛足时代[J];资本市场;2003年09期

4 黄晓艳;可转债融资优势及主要影响因素[J];金融与经济;2004年08期

5 魏锋;招商银行可转债事件中的资本成本问题[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年13期

6 许一览;;银行股可转债 下一个投资亮点[J];卓越理财;2011年07期

7 李志忠,李勇;可转换债券筹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1期

8 田新民,周子元;可转债转股模型及实证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余扬新,范盱阳;普通债与可转债的风险转移效果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5年08期

10 孔繁军;欧美的可转债市场及其借鉴意义[J];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冬年;丁玉霞;文远怀;;影响可转债融资特征的因素及指标设计[A];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娥平;刘春;;盈余管理、公司治理与可转债发行后的业绩滑坡——基于PSM方法的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董慧妍;郭琨;;我国可转债定价问题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许文坤;张卫国;陆文可;;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可转债模糊风险度量[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贵君;熊和平;熊德超;;LSM可转债定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郑振龙;林海;;中国可转债发行的股权价值效应[A];公司财务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康卫卫;宋斌;;基于最小二乘蒙特卡洛方法的可转债定价[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雷敏;吴文锋;吴冲锋;;可转债定价异常的流动性差异解释[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郑振龙;康朝锋;;可转债投资对股票投资的绝对占优:中国可转债市场效率的一个反例[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莉;毛奕;薛冬辉;;中国上市可转债双因素定价模型研究——基于二叉树和蒙特卡罗模拟方法[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 歆;招行可转债终于破题[N];证券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陈健健;辽通化工可转债讨论告吹[N];中国证券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赵一蕙;四公司另寻融资路径 分离债日渐淡出[N];上海证券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李琼;招行百亿可转债起风波[N];中国财经报;2003年

5 曾凡华;投资可转债没有吸引力?[N];中国商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张艺良;大行再融资中行抢跑 工行建行尚需耐心等待[N];证券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峥;中石化发行230亿元可转债 拟投向四大项目[N];证券日报;2011年

8 巨田证券傅子恒;可转债成为上市公司新宠[N];证券日报;2003年

9 记者 李彦;神火股份可转债方案终获通过[N];证券时报;2005年

10 海通证券 王皓雪;丰原要发可转债[N];证券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环鹏;中国市场可转债定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王宏来;可转换债券市场微观结构及其效率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危慧惠;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定价及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谭治国;博弈均衡定价模型[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5 黄勇民;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选择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唐立新;我国企业可转换债券定价与投资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陈霞;专利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徐宇文;转换债可赎回条款设计之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章卫东;股权分置条件下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行为和绩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俞金平;基于指数方差伽玛模型的金融衍生品定价[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毅;中国市场可转债宣告效应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蒋朝斌;民生银行发行可转债的融资决策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3 蔡小艳;可转债套利对公司股票质量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郭志珊;我国可转债的技术要素和价值体系分析[D];厦门大学;2002年

5 张玉英;无赎回和回售条件下可转换公司债券定价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6 叶琳菲;可转债定价理论模型的定价效率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高文斌;转债投资套利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8 李志强;我国可转债市场弱式有效的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王琦;我国可转换公司债券市场问题与监管思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赵颖;可转债的属性与投融资决策问题[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528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6528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3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