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香港创业板市场IPO效应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3 09:01
【摘要】:IPO效应是近年来金融、财务领域关注的问题之一。所谓IPO效应,指企业的经营业绩在企业IPO前持续上升,在IPO当年达到顶点,而在IPO后则开始持续下降,业绩变化以IPO当年为界,呈现倒V型走势的现象。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常常会根据企业的历史经营业绩来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判断投资的风险和收益。而IPO效应的存在为这种预测打上了问号。特别是在创业板这样一个本身风险水平较高的市场上,IPO效应更是投资者所不愿意看到的。IPO效应在特定市场上是否存在,哪些因素对企业IPO前后的经营业绩有着显著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证明,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普遍存在IPO效应。对这个现象,主流的观点是从盈余管理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企业管理层为了获得更高的上市价格,增加自身财富,操纵企业上市前业绩,从而造成上市后企业经营业绩的下降。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各国主板市场,而对创业板则少有涉及。 本文主要研究香港创业板IPO效应是否存在及影响因素。之所以以香港创业板为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现有的对香港创业板IPO效应的研究中,最新的研究完成于2004年,研究所选用的样本较少,研究结论在今天来看可能不再具有有效性。其次,研究香港创业板,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启发我们,加深对我国创业板的认识。与香港创业板相比,内地的创业板刚刚成立,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各种制度尚在完善的过程中。鉴于香港和内地在经济金融上的紧密联系,香港创业板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对我国创业板来说无疑可以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本文通过对香港创业板市场1999——2006年221家上市公司上市前后经营业绩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来判断香港创业板市场是否具有IPO效应。①样本之所以只取到2006年的IPO公司,是因为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是选取IPO前后两年的资产收益率进行比较分析,数据均来自上市公司年报。本文根据企业是否具有风险投资背景,企业主营业务所在地以及企业的行业不同将样本进行了分组检验,以考察不同因素对香港创业板企业IPO前后经营业绩的影响。最后,在实证结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创业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建议。 从具体的内容安排上看,本文共有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第2章)主要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从企业融资的基本理论出发,对企业为什么要进行IPO, IPO在实践中有哪些特殊现象等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整理,而后针对其中的IPO效应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国内外主要的研究成果,以及对IPO效应的相关理论解释。 第二部分(第3章、第4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包括研究方法的设计,对香港创业板IPO效应存在性的检验,对影响因素的分组检验,以及对实证结论的解释。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借鉴了Jain和Kini在《The Post-Issue Operat i ng Performance of IPO firms》一文中采用的方法,选择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比较分析企业IPO前后一年和前后两年经营业绩的变化。如果前后差异存在且显著,则IPO效应存在。通过对215个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香港创业板存在IPO效应。这主要是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完善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上市公司普遍的低质量。信息不对称会增强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由于香港创业板对上市公司没有盈利要求,上市公司往往鱼龙混杂,大部分企业上市后的业绩表现都很差。 (2)风险投资对香港创业板企业业绩有显著的影响。文中的风险投资是指在企业上市之前,由专业的风险资本家或风险投资公司,以促进企业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从而取得高资本收益为目的而投入企业的权益资本。实证结果表明,有风险投资背景的样本组存在IPO效应,且不管在IPO前还是在IPO后,其业绩的波动性均大于无风险投资背景的样本组。这主要是风险资本通过IPO退出企业造成的。在企业成立之初,风险投资者不仅仅给企业带来了资金,还利用其专业知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获利能力。在风险资本退出企业的时候,企业对风险资本的过度依赖就表现出来,各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造成企业在IPO后经营业绩不断恶化。 (3)主营业务所在地对香港创业板企业经营业绩有显著影响。本文将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按主营业务所在地不同分为三组:内地、香港和海外。实证结果表明,主营业务在海外的样本组表现出典型的IPO效应。这主要是由于2000年4月以前网络股行情如火如荼,创业板IPO十分抢手,许多主板企业下属网络公司纷纷在创业板发行融资。随着网络股泡沫的破灭,创业板市场发行的热度迅速降温。这些企业的经营业绩也是一蹶不振。主营业务在内地的样本组,无论在IPO前还是在IPO后,经营业绩均好于主营业务在香港和海外的样本组。 (4)行业因素对香港创业板企业经营业绩有显著影响。信息行业企业业绩变化呈现典型的倒V型走势,传统制造业的业绩变化则相对稳定,而服务业的业绩变化则呈现出不规则的走势。 第三部分(第5章)对我国创业板提出了几条建议。本文以香港创业板实证研究的结论为基础,结合内地创业板的特点和相关理论,对内地创业板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1)对上市公司的质量要严格把关,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建立有效的信息发布渠道,推行保荐人制度。 (2)为风险投资提供良好的政策平台,支持风险投资的发展,同时要注意降低企业对风险投资的过度依赖,注重企业治理结构的建设,以降低风险投资退出对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 (3)充分挖掘和利用境内上市资源,吸引境内优秀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优惠,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具有成长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 (4)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要多元化。只要是具有成长潜力,有创新优势的企业,无论属于什么行业,都应在创业板占有一席之地。
【图文】:

分布情况,IPO公司,历年,分布情况


3.3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3.3.1样本公司总体情况统计图3一1样本公司各年数量统计一__!__I__ 1999200020DI200220032Q0420052006图3一1为1999—2006历年IPO公司数量的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香港创业板在成立的前三年,工P0数量持续上升,特别是在2000年至2002年全球经济受泡沫经济影响持续衰退的时期仍保持良好的势头。反而在2003年全球经济回暖的时候,工P0的数量却在逐年下降,到2006年当年工PO数量只有6家。

创业板,公司,背景,全球经济


3.3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3.3.1样本公司总体情况统计图3一1样本公司各年数量统计一__!__I__ 1999200020DI200220032Q0420052006图3一1为1999—2006历年IPO公司数量的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香港创业板在成立的前三年,,工P0数量持续上升,特别是在2000年至2002年全球经济受泡沫经济影响持续衰退的时期仍保持良好的势头。反而在2003年全球经济回暖的时候,工P0的数量却在逐年下降,到2006年当年工PO数量只有6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832.51;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知拾;;香港人情陷“.COM”[J];新经济;2000年05期

2 本刊编辑部;;数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1年07期

3 崔世海;;中小企业慎去海外资本市场“留洋”[J];中国经济快讯;2002年19期

4 李迅雷;;中国创业板制度国际比较与市场发展趋向[J];商事法论集;2010年Z1期

5 姜奇平;;忧“芮乃伟现象”重现IT业[J];中国经济快讯;2000年11期

6 曹明;;中国创业板市场战略定位探析[J];投资研究;2010年02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党论;卢俏媚;;什么影响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泡沫?[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曾建华;周骞;;中国证券市场中小企业板指数的价格传导效应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林志锴;蒋涌;;粤港澳台IT产业合作的态势及进一步发展的思路[A];“区域经济整合:模式、策略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中国公司如何在境外上市[A];陕西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纪尽善;;尽快创建我国创业板问题探讨[A];中国风险投资与资本市场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简介[A];2008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党兴华;;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与资本支持[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8 冯邦彦;;“世界级新经济区域”中深圳的角色与定位[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冯邦彦;段晋苑;任郁芳;;以制度创新构建大珠三角金融中心区域——新形势下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研究[A];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C];2011年

10 岳现堂;;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职能[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香港创业板:在困境中谋求改革[N];证券时报;2008年

2 马玉荣;三专家解读香港创业板新规[N];证券日报;2008年

3 记者 李侠;创业板公司满百 支持创新效应凸显[N];金融时报;2010年

4 李亚;港交所拟推专业板“开源”[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5 宝钜国际(香港)执行董事 张植雄;香港创业板对内地创业板上市的启示[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夏华旺;仙股成堆 香港创业板上演大逃亡[N];华夏时报;2009年

7 舒时 徐欢;香港创业板之痛[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8 马杰;香港创业板再融资功能缺失 众公司纷纷选择转板[N];证券日报;2010年

9 知名市场评论人 曹中铭;香港创业板的前车之鉴[N];上海证券报;2010年

10 新华社记者 余斌;香港创业板看好西部[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新炎;我国创业板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2 张显峰;基于成长性和创新能力的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价值评估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耿国靖;中国创业板市场风险测度理论与方法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段涛;中国证券市场功能转变中的结构再造与监管制度重塑[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5 宁文昕;保荐代表人、证券监管与保荐质量的提高[D];山东大学;2012年

6 杨东;我国创业板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吴松谚;深圳创业板市场主要运行制度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8 姜风旭;我国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曾繁振;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及其构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10 张杰;后危机时代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锐;香港创业板市场IPO效应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廖晓燕;创业板市场准入制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燕洁;创业板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马平;创业板退市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尹一珉;我国创业板退市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关艺锋;中外创业板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蒋孟彬;我国创业板财务状况实证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8 杨大可;论中国股票市场创业板发展的公正原则[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原;财经媒体推动创业板发行体制改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胜存;我国创业板企业投资价值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61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661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7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