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15:21
【摘要】: 众所周知,财政政策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它可以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而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债政策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债规模的大小不仅关系到财政的稳定,更加关系到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对国债规模的研究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国债规模也是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特别是2007年以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规模的迅速扩大,这加剧了社会各界对国债规模的担忧。但是,就目前我国国债的适度规模应维持在什么样的一个程度,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认识。 本文为了分析我国适度的国债规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着手。 第一,通过对国债适度规模理论和国债适度规模的理想模型的介绍引入国债适度规模的监控指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介绍这些指标,它们分别是: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方面、财政偿债能力以及国家综合负债能力方面。 第二,结合第一部分的分析,这里根据公式的推导来初步的得出适应于我国现实国情的国债适度规模的监控指标。根据这些指导标准,结合对我国实际情况的分析,来对我国的国债规模做出一个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第三,通过定性的和定量的方法,对影响我国国债规模的因素做出了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了影响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是政府财政赤字、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并且,为深入了解影响国债发行主要因素的影响力的大小,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进一步分析。 在文章的最后,通过前几部分的分析,为保证我国国债规模可持续发展,给出了几点政策性的建议,分别从关注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完善国债市场以及优化国债结构方面来阐述。
【图文】:

趋势图,国债负担率


图3一12.国债负担率图3一2是根据我国1981年至2009年国债负担率的数据绘制出的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到,从1981年以来,我国国债负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在2004年左右达到一个高峰,2004年之后,国债负担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分析其原因,我们可以得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逐渐重视发行国债来调控经济增长,国债发行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国债负担率也逐年上升,但随着Gop增速的提高,,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偿债能力,财政,国债偿债率,国债依存度


八甘之图3一23.2基于财政偿债能力研究我国国债适度规模从财政偿债角度来考察国债适度规模主要是通过两个指标国债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国债依存度这个指标说明了当年的财政支出中有多少是由债务收入支持的,而国债偿债率这个指标说明了当年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状况。通过这两个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从财政偿债能力方面考察我国国债的规模是否合理。国际上对这两个指标的界限有比较统一的认识,这里我们根据国际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首先运用数学理论推导来找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债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的临界值,然后通过对我国实际数据的对比分析,来考察我国国债的适度规模。3.2.1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指标的计算为了计算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指标,我们利用彭志远8提到的利用公共部门偿债能力的会计方法来测算这两个指标的临界值。具体的方法如下:首先做出如下假设,(1)假设国债价格保持稳定且各类国债利率间不存在差异。(2)假设政府发行的国债是永久性的国债,即只需要支付国债利息。(3)假设赤字占Gop白勺比率保持不变。并且设:x为“借债率”,夕为“GOp增长率”,厂为“国债真实的利率”,B为“年彭志远.国债风险分析lJl天津)、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第22少之,共5吕石之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224;F81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迎秋;论中国现阶段的赤字率和债务率及其警戒线[J];经济研究;2001年08期

2 张春霖;如何评估我国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0年02期

3 袁钢明;中国国有企业不良负债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0年05期

4 彭志远;国债风险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余永定;财政稳定问题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J];世界经济;2000年06期

6 呼显岗;关于开放我国地方公债市场的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光辉;国家综合负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严亮;我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669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6669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b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