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我国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定价问题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23:37
【摘要】: 2006年5月6日中国证监会正式颁布《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后,近年来非公开发行股票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再融资的首选方式。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在非公开发行方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经验都极其缺乏,在政策规范上也不够完善,这必然导致非公开发行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非公开发行折价率过高、发行定价基准日不明确以及潜在的内幕关联交易、非法利益输送等。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广大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发行定价问题。 在对2006年~2009年9月期间的发行数据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的平均折价率为24%左右,明显高于公开增发股票的折价率。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的折价率如此之高?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非公开发行A股的定价?这也是本文试图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文按照比较规范的实证研究思路进行写作。首先,对非公开发行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其次,对我国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概况进行描述,包括发展历程、发行动机并与公开增发进行比较;再次,分析我国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定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接着,分析非公开发行A股折价率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实证假设,并选取了2007年9月18日~2009年8月31日已经实施非公开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构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本文的实证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①2007年9月17日《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的出台使得非公开发行监管的可操作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可能会对发行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在进行实证研究时,选取了《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后的相关样本,尽量消除政策出台对实证结果的影响。②通过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折价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揭示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高折价率的原因。③提出了四点降低我国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高折价率的政策建议。
【图文】:

框架图,论文,框架,《实施细则》


图 1.1 论文框架Fig.1.1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究方法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对非公开发行相关理论进行统计、比较、分析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新点)区别对待《实施细则》出台前后的样本,尽量消除政策对实证结果的影然有学者对非公开发行的折价现象进行研究,但并未区分《实施细则》本。由于有关非公开发行的监管政策是在上市公司实施非公开发行的实并发布的,特别是《实施细则》的出台使非公开发行的发行环境有了较可能对定价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本文在进行实证研究取样时区分了出台前后的相关样本,以除去政策对实证结论的影响。)建立模型,分析非公开发行定价的影响因素。本文根据实证假设建立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83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建中;;增发定价约束、私募寻租与董事会融资权边界[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03期

2 李康,杨兴君,杨雄;配股和增发的相关者利益分析和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3 徐信忠;黄张凯;刘寅;薛彤;;大宗股权定价的实证检验[J];经济研究;2006年01期

4 任晓晖;;新形势下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再融资浅析[J];金融与经济;2007年04期

5 索建宏;;全流通条件下整体上市新模式——鞍钢股份定向增发方案分析[J];会计师;2006年11期

6 肖曙光;蒋顺才;;我国A股市场高IPO抑价现象的制度因素分析[J];会计研究;2006年06期

7 章卫东;;定向增发新股、整体上市与股票价格短期市场表现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年12期

8 章卫东;李德忠;;定向增发新股折扣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公司短期股价关系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8年09期

9 邹海峰;陈小悦;;增发新股折价现象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10 黄建中;;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的定价约束机制研究[J];上海金融;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有星;中国证券非公开发行融资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宏;我国A股增发定价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2 徐照宇;我国A股市场股票增发定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75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675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c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