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沪市股权分置制度风险的数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2 12:19
【摘要】: 我国证券市场设立之初,意识形态上还充满了对其“姓社”还是“姓资”的讨论,在这种“政治”大背景下,为了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政策制定者们“理性”地选择了实施股权分置的制度,即规定国有股、法人股占总股数比例三分之二以上,并且限制国有股、法人股不能在二级市场上自由流通,即使特殊情况下协议转让,也只能按照每股净资产加上小幅溢价来定价。 应该说,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股权分置制度是一种权宜之计,它催生了我国的资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市场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领域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股权分置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给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等方面带来了严重影响。由于股权分置,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利益函数不一致,造成非流通股股东有动力也有能力以侵害公司利益的形式来满足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股权分置制度使得机构投资者不可能通过收购股票的方式获得公司控制权,即控制权的非市场化使得公司内部控制人没有提高公司经营业绩的压力;通过侵害公司利益和控制权非市场化两种途径,股权分置制度又使得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不得不放弃本身的投资策略,转而向投机者方向发展。我国学者对以上由股权分置引起的种种问题都已经从各种角度进行过详细地论述和说明,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从股权分置制度引发市场额外风险的角度来探讨股权分置危害的研究尚不多见。 本文正是以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残差分离的思想,首先从个股系统风险中分离出股权分置制度风险,得到其数量化度量,进一步的,考察其与代表股权分置制度的变量的关系,以期达到对股权分置制度风险形成机制概貌作出阐释的目的。 在实证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残差分离技术和面板数据模型。使用残差分离技术是出于分离股权分置制度风险的需要,将个股系统风险的制度影响因素不纳入模型,则其对系统风险的解释被归入模型残差,以此残差作为股权分置制度风险的大致度量;而面板数据模型贯穿整个实证建模过程,无论是股权分置制度风险分离模型,还是其形成机制模型,均采用了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最大化样本信息得到更为可靠的实证结论。 全文共分5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所述: 第1章——制度风险相关理论综述本章旨在对国内外有关制度风险的文献进行综述和归纳,但由于国外证券市场几乎不存在制度风险问题,而国内学者又几乎没有从制度风险角度探讨股权分置问题,因此本章在具体文献综述时,主要从与制度风险有密切联系的股权结构、股权分置两方面对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 第2章——股权分置制度风险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本章是全文的重点章节,首先对本文的理论工具——委托代理理论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从上市公司和股票购买者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股权分置制度风险的形成机制,并据此提出了非流通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均与个股股权分置制度风险正相关的研究假设。 第3章——股权分置制度风险形成机制的模型设计本章是理论分析框架与实证检验部分的过渡章节,目的在于构建验证理论分析的实证模型,包括建模步骤和思路、建模方法介绍、样本选择方法以及变量选择4个部分。 第4章——沪市股权分置制度风险实证研究本章是在前两章理论分析和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实证研究我国的股权分置制度风险。通过对模型结果的检验,得到非流通股比例与股权分置制度风险成三次函数关系、股权集中度与股权分置制度风险成正相关关系的结论,与第2章中提出的研究假设基本相符。 第5章——股权分置制度风险形成机制的经济学解释本章分别使用大股东的“监督效应”和“隧道效应”,解释非流通股比例与股权分置制度风险成三次函数关系、股权集中度与股权分置制度风险成正相关关系的结论,以期对未来政策制定等方面有所启示。 第6章——结论与展望 本章在对全文结论进行概括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的地方。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上由于股权分置制度的存在,市场风险表现出一种系统性的加剧,即的确存在股权分置制度引发的市场风险。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形成机制发现,股权非流通和高度集中这两方面合力的共同作用造成了股权分置制度风险,并且非流通股比例与股权分置制度风险成三次函数关系,因此在股改实践中需要非常谨慎的确定股改后非流通股比例,以免出现股权分置制度风险反而增加的情况。 通过以上简要介绍,可以看出本文形成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特色: 第一、对股权分置制度的影响进行了深层次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在考察股权分置制度时,一般都是从股权结构角度入手,探讨股权分置引起的非流通股股东侵害流通股股东利益、外部控制权非市场化等问题,进而研究各类股东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而本文“突破”经营业绩这一研究对象的限制,将股权分置的影响“落实”到上市公司的系统风险上,指出股权分置制度实际上造成了风险的系统性积聚,并表现为个股系统风险的增加,即产生了股权分置制度风险,这比单纯研究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更深入了一层。同时,在分析股权分置制度风险的影响机制时,本文也从上市公司(股票提供者)和投资者(股票购买者)两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各自的效用函数或者行为函数,分析视角的选择上较为全面。 第二、利用残差分离思想将股权分置制度风险数量化。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比,本文不但明确提出了股权分置制度风险,对其形成机制从经济理论上进行了论证,并且利用残差分离的思想,通过对个股系统风险中非制度因素引起的风险的分离,将股权分置制度风险数量化。笔者通过对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购买的相关期刊论文的检索,没有发现其他数量化制度风险的类似文献。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832.51;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宗新,姚力,厉格非;中国证券市场制度风险的生成及化解[J];经济研究;2001年10期

2 郑江绥;袁宁;;股权分置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兼评股权分置改革[J];特区经济;2006年01期

3 赵希明;孟玲;;防范制度风险是基层央行内审工作的重中之重[J];金融与经济;2006年12期

4 涂玉华;;规避我国社保基金违规操作的制度风险研究[J];江苏商论;2008年11期

5 王冰冰;;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的影响[J];华商;2008年22期

6 沈民,张力;中国金融控制与金融监管的协调[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7 钱海波;以股抵债对上市公司的影响[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07期

8 李刚;;略论中国股市合理市盈率[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年11期

9 任雁;;浅析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年01期

10 钱天峰;;中国推出股票平准基金的可行性研究[J];西安金融;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雪荣;许平;;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峰;;股权分置改革后财务管理的变化[A];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徐光华;张梅;;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与融资行为研究——以第一、二批试点企业为例[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朱永永;;基于会计研究法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效应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忠;;重庆“地票”交易制度的再思考[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武曙红;张小全;李俊清;;CDM造林和再造林项目产生的CERs的价值和风险[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2)[C];2005年

7 周肇光;;构建我国金融领域经济安全新模式[A];上海市经济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柳英;;高校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评估[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林晓珊;;交通风险、个体安全与身体文明化:城市发展的新议题[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扈文秀;王廷浩;;企业孵化器风险管理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让改革探索的制度风险降到最低[N];南方日报;2011年

2 北京虎杰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张寅;资本项目开放比汇改更紧迫[N];证券时报;2006年

3 谭丽莎;推出股指期货须先行堵塞监管漏洞[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4 陆永;对日出口鸡肉制品面对肯定列表制度风险[N];农资导报;2006年

5 吴晓春;孙建华;以居间合同防范业务联系员制度风险[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4年

6 聂志玺;不涨则已 涨则惊人[N];证券日报;2003年

7 滕泰;中国资本市场的理性之路[N];上海证券报;2006年

8 徐滇庆;金融的制度风险和市场风险[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9 谭雅玲;警惕国际金融新动向[N];中国财经报;2007年

10 王小平;关于金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若干思考[N];金融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阙伟成;中国股票市场发展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神玉飞;中国银行业制度风险规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敬景程;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郑祖玄;股权分置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行为[D];复旦大学;2005年

5 严整;上市公司利益冲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6 赖斌慧;资产剥离的财务绩效:理论与实证[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倪勇;中国股票市场退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高辉;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及其流动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9 苗华;中国上市公司收购的证券监管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0 江洪波;中国A股IPO价格行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雁;沪市股权分置制度风险的数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2 郝晓飞;股权分置改革与股东财富最大化[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张勇;关于股权分置问题的研究和思考[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4 何玲;股价指数与股价背离的实证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贺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李敏敏;股权结构与证券市场效率的微观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杨恩卉;论我国股票期权的法律规制[D];湖南大学;2006年

8 孙颖;股权分置改革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7年

9 陆英芳;我国券商困境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刘栎;认股权证在非流通股转让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75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675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8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