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股票市场非理性投机泡沫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6 23:31
【摘要】:投机泡沫理论可分为理性投机泡沫和非理性投机泡沫两个方向。理性投机泡沫研究主要遵循理性人的研究范式,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理性投机泡沫模型。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理性投机泡沫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放弃一些关于理性行为的传统经典假设,并开始从市场参与者行为本身的有限理性来研究泡沫问题,即非理性投机泡沫。非理性投机泡沫认为,资产价格泡沫是市场主体行为的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本文在运用行为金融理论对非理性投机泡沫的形成机理进行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前景理论、噪音交易者模型、神经网络理论,构建一个新的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基础的非理性投机泡沫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对股票市场的泡沫识别、泡沫的合理范围和泡沫的预控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对我国股票市场进行实证检验,这对于对抑制过度投机、化解与防范金融风险、防止金融危机、保持股市和经济的健康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在对现有的投机泡沫概念进行介绍和阐释的基础上,给出非理性投机泡沫的定义;介绍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以及行为金融理论对股票价格波动、股票市场非理性投机泡沫的解释;介绍现有的非理性投机泡沫模型:时尚模型、传染模型、噪音投资者模型。通过上述理论研究,为考查非理性投机泡沫生成机理,乃至进一步的构建非理性投机泡沫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文利用行为金融理论研究非理性投机泡沫的生成机理。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投机行为及投机风险,为非理性投机泡沫的诞生扎下根源;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投资者行为的异化和投资者间的博弈进一步促使非理性投机泡沫的产生;市场中投机者投资心理的错综复杂,容易产生羊群效应、正反馈交易等诸多投资行为,必然会为非理性投机泡沫的生成提供动力;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综合导致非理性投机泡沫的产生。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非理性投机泡沫的过程,研究投资者心理价值函数曲线的形式,结合行为金融理论、神经网络理论、噪音交易者模型,提出一种新的非理性投机泡沫模型,并根据这个模型,对泡沫的识别、泡沫的合理范围、泡沫破裂的判断及非理性投机泡沫的预控等问题进行研究。 在研究股票市场非理性投机泡沫普遍规律的同时,文中适当举了一些中国的例子。在实证研究部分则主要集中在我国股票市场上。首先通过单位根检验、增量独立同分布检验和增量异方差序列不相关检验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同时检验我国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正反馈交易等投资行为,然后检验我国股票市场中的泡沫存在性情况,并对我国股市非理性投机泡沫模型的参数进行设定,同时对我国股票市场中的泡沫进行考查。最后结合我国股市中的非理性投机泡沫,专门研究我国股票市场泡沫的识别、泡沫的合理范围和泡沫的预控等泡沫控制问题。
【图文】:

框架图,论文研究,框架图


第 1 章 绪论泡沫的识别、合理范围和预控问题,并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数据对这些理论进行实证,从而为防范股市泡沫化带来的金融风险、促进股市健康发展带来积极作用。本文的研究框架安排如下: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1年 第11期 经济与管理科学辑 J16

脑神经元,加权求和,激发函数,神经网络


投资者的心理价值函数呈“S”型,在收益一侧是凹函数,体现为风险厌恶;而在损失一侧,则是凸函数,体现出风险偏好的特性。但是,,在价值函数的形式方面,前景理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形式,学术界也没有统一意见,最常见的是 Tversky 和 Fox(1995)以及 Fox 和 Tversky(1998)提出的一个两阶段模型来解释决策权重的确定过程,有的学者则是根据不同类型投资者决策心态特点,从理论上构造出特定的价值函数进行计算。本文从投资者心理反应的决策司令部——大脑方面对心理价值函数进行研究,并借鉴神经网络理论进行模拟。神经网络是在现代神经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模仿人脑信息处理机制的网络系统,由大量简单的人工神经元广泛连接而成的;它虽然不是人脑神经系统的逼真复制,但确实反映了人脑功能的若干特性,可以完成学习、记忆、识别和推理等功能。神经网络[109]一般都是由多个层次组成,有输入层,输出层和隐含层。层数越多,计算结果越精确,但所需的时间也就越长,所以实际应用中要根据要求设计网络层数。神经网络中每一个节点叫做一个人工神经元,它对应于人脑中的神经元细胞,如图 4-2 所示:来自其他神经轴生物神经元: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830.91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晓钰;基于计算实验金融的股票市场非理性泡沫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82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682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f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