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试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发布时间:2020-05-31 03:52
【摘要】:资产证券化本是一个涵义广泛的概念,它最早是指通过在资本市场和贷币市场发行证券筹集资金这样一种直接融资方式,这种资产证券化又称为“一级证券化”。本文所讨论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随着金融业的竞争发展,金融机构将缺乏流动性但仍具有未来现金流量的银行信贷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以及信用升级等手段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通资金,改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过程。这就是后来金融业所指的资产证券化,也称“二级证券化”,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改变了传统的“资金出借者”的角色,同时具备了“资产出售者”职能,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扩大资金来源,分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 随着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银行经营市场化过程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如何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要求是摆在国有商业银行面前严峻的课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是从专业银行转轨而来,因此,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原因,信贷资产大量淤滞,流动性非常差,而且巨额的不良信贷资产已成国有商业银行身上巨大的包袱急需化解。国外银行业资产重组的经验告诉我们,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盘活银行信贷资产、化解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能否在我国银行业引入信贷资产化这一新兴的金融工具?它对我国银行业有何现实意义?信贷资产证券化尤其是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推行的可性如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难点以及需注意哪些问题? 本文正试图从这些问题入手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作初步探讨。 WP=3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原理,对资产证券化必须遵循的结构性规范作了介绍,并对资产证券化参与各方的收益和风险进行了分析。其次,从我国对证券化资产的需求和宏观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最后,重点阐述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增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盘活银行不良贷款,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还有利于优化国企的资本结构,有利于促进消费信贷的发展,同时,它还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第二部分论述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国际上标准的资产证券化对需证券化的资产质量都有很高的要求,如具有稳定可预测的现金流,低违约率低损失率记录,标准化高质量的合同条款,单笔金额小易于组合等。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中,住房抵押贷款这部分资产正具有以上特征。尤其是我国实行住房改革以来,已归集了巨额的房改资金,全国各大中城市都以政府为主成立了房改的专门机构以及兼有政府职能和商业职能的住房置业担保公司。房改机构和房改资金,正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可以赖以依托的基础,为证券化提供信用增级服务,使房改资金真正“取之于房,用之于房”。这样一来,使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体系上容易构建,技术上便于操作。同时,通过证券化较好地解决了国有商业银行开办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转移和资产流动性问题,提高了商业银行开办住房抵押贷款的积极性。因此,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应尽快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突破口,在本章中,对住房抵押证券化的体系构建和具体操作程序提出了构想,并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操作中的技术重点现金流的重组方法和技巧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本文第三部分论述的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如果仅仅局限在技术上简单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现实意义并不大。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目的是利用证券化这一新兴的金融工具,尽快找到一条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途径。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复杂,长期积淀下来的不良贷款从WP=4合同的签订到抵、质押和担保都存在大量不规范甚至不合法的情况,而面对中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巨额的不良贷款急需化解,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标准的证券化模式,而应当适应不良贷款和国有企业的现状,分别采取“债券”和“股权”两种方案。本章以大量篇幅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从机构设置、资产选择,到不良债权的估价等关键因素作了论述,对债权和股权两种方案提出了操作构想,这也是笔者在不良资产证券化方面作的一些探索工作。最后,笔者对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在法律、会计、税收等方面的现行制度性限制因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信贷资产证券化需注意的问题,诸如政府在资产证券化中的作用,信息收集和披露,规范信用评级业,道德风险等问题,希望这部分论述,能提醒有关部门迅速解决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限制性因素和宏观环境问题,,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F83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薇;;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影响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02期

2 赵晓娜;;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J];甘肃金融;2015年04期

3 周yN歌;;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效应研究[J];时代金融;2019年06期

4 白雪;;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年03期

5 张宇;;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问题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6年11期

6 杨军;;信贷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转型契机[J];当代金融家;2018年05期

7 洪金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的探讨与思考[J];财会学习;2015年01期

8 王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J];经营与管理;2004年05期

9 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市分行课题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途径和策略[J];城市金融论坛;2000年04期

10 金昱;;信贷资产证券化助力商业银行转型发展[J];中国银行业;201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进;;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及其发展[A];创新与发展:中国证券业2015年论文集[C];2015年

2 鲁文丽;;某小额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交易结构分析[A];“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年

3 文天宇;;浙元08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管理案例探究[A];“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年

4 潘功胜;;推动资产证券化市场稳健发展[A];《IMI研究动态》2015年合辑[C];2015年

5 邓海清;;资产证券化国内实践研究报告[A];创新与发展:中国证券业2013年论文集[C];2013年

6 龚晨;;探索微利时代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合作模式[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7 李兴勇;;商业银行经营运行投行业务发展问题研究[A];对接京津——借势京津 协同融合论文集[C];2019年

8 赵昌文;;商业银行的构成与服务需要较大转变[A];《IMI研究动态》2017年下半年合辑[C];2017年

9 ;刘建宇:商业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A];探索养老金第三支柱的中国路径——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暨《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会议发言材料[C];2017年

10 孙安琴;;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A];2009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关继成;迈入常规化发展新时代[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曹蓓;信贷资产证券化打通流动性“血脉” 商业银行“望眼欲穿”盼跟进[N];证券日报;2012年

3 记者 薛亮;扩大试点 有利于银行转型[N];金融时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陈莹莹;连平:信贷资产证券化应多点“出击”[N];中国证券报;2015年

5 姜业庆;信贷资产证券化条件日趋成熟[N];中国经济时报;2015年

6 张军洲;商业银行需要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创新功能[N];金融时报;2006年

7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张茉楠;信贷资产证券化应尽力避免的政策误区[N];上海证券报;2013年

8 宣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会计问题如何化解?[N];中国会计报;2013年

9 商报记者 王丹 闫瑾;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的四大影响[N];北京商报;2012年

10 陶坚;资产证券化应执行“三步走”战略[N];中国会计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曦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与道德风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

2 杨光;CRT视角下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3 代玉簪;信贷资产证券化与中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

4 于宝亮;信贷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风险化解[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年

5 武文光;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产业共聚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6 朱焱;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影响及风险防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7年

7 胡其伟;金融自由化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8 王菁;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制度改革的推进[D];东北大学;2010年

9 郑学筠;建设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构想[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10 李永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冉铮海;信贷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2 杨锋;试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 夏艳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动因分析[D];辽宁大学;2017年

4 胡俊杰;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5 李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6 胡克力;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问题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7 张绍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选择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4年

8 张晓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问题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9 贺婷婷;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年

10 崔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89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689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6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