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中国公司交叉上市的资本成本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3 09:24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步伐的加剧,信息技术在金融市场得到广泛应用,国际间资本跨境流动更加便捷,更加迅猛。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逐渐寻求更多的国际投资来促进经济发展。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进入国际股票市场进行融资。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内地股票市场的迅速扩张吸引了众多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回归国内上市,交叉上市作为一种日益重要的公司战略,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由此,交叉上市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资本成本是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是现代财务理论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概念。交叉上市的资本成本效应是从公司理财角度研究交叉上市的核心领域,市场分割假说、流动性假说、投资者认知假说和绑定假说是解释交叉上市资本成本效应的四个重要理论。近十年来西方学者采用事件研究法和股权资本成本计量模型,进行了大量理论探索与实证检验,但是国际资本市场上资本成本的计算是财务领域长期未决的一个重要而棘手的问题,因此时至今日,交叉上市的资本成本效应在国际范围内仍未取得公论。 本文首先从理论假说、实证检验、计量方法等方面全面梳理了交叉上市的资本成本效应相关研究,然后构造了中国公司交叉上市资本成本效应研究的理论模型——国际资本资产定价模型(ICAPM)。本文对自1993年7月至2008年12月在大陆发行A股并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发行H股的中国公司的资本成本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但是研究样本受制于生存者偏差。最终的结果与结论如下: 1、中国公司A+H交叉上市降低了资本成本。 2、中国公司通过交叉上市,增强了股票流动性,降低了资本成本,二者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3、中国公司通过交叉上市,增加了投资者认知,降低了资本成本,但二者关系不显著。 4、中国公司通过交叉上市,提高了投资者保护水平,降低了资本成本,二者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本研究结论从一个角度颠覆了传统意义上赴境外交叉上市可以提高流动性,扩大投资者认知,加强投资者保护,降低资本成本的观点。这为未来针对中国交叉上市公司收益与影响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贡献: 1、与以往前人做的有限研究不同,本研究使用ICAPM评估中国公司交叉上市的资本成本效应。 2、本文证实在香港进行交叉上市具有资本成本效应,并为这一结论提供证据。 3、尽管和很多交叉上市研究一样,本文样本选取会受制于生存者偏差,但本研究建立在中国公司在香港交叉上市的最大可能样本的基础上。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79.2;F832.51
【图文】:

境外上市,中国公司,情况分析


还是从规模、行业地位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来看,都是前所未有的。3.1清晰地描绘出2003一2007年我国公司境外上市的发展情况。自2003年至2005年,国企业境外IPO的融资额连续三年远远超出境内IPO的融资额。2006年,我国股权置改革基本完成,新股发行已经放开,国内市场也逐渐得到完善,在国内很多企业择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的同时,有86家中国企业选择了境外上市,融资金额更是达前所未有高水平,比2005年翻了一番。2006年9月8日实施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内企业的规定》非但没有锐减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热情,2007年中国企业境外上市量继续增加,且呈逐季上升的状态,以平均每季度增加11个上市案例,全年实现了18家企业的境外上市,筹集资金合计397.45亿美元。虽然从融资额方面看,2007年国公司境外IPO融资额相比2006年减少了42.53亿美元,但是考虑到2007年没有出现2006年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这样的超级大盘股(此两家企业合计融资272.45亿元,占2006年全年融资总额的61.9%),如果去除这两个特殊的上市案例对2006年据的影响,2007年的融资额实际上比2006年又有所上升。因此,2007年又被称为中企业的“融资年”。

国权,净投资,资料来源,居民


截至2008年8月底,己有来自45个国家的422家非美国公司在NYSE上市,股票市场总值达9.1万亿美元3。图3.4清晰地反映出自1977一2(X)5年的28年中,美国投资者对外国公司权益证券的投资热情。虽然在纽约上市需要根据美国证监会的要求进行相当严格的登记,并遵循严格的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但是世界各国的公司对此却更为偏爱,通常愿意付出溢价。根据对金融界网站关于美股信息4和NYsE网站5的数据整理,截至2008年底,共有170家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其中,在NYSE上市的有46家,在NASDAQ上市的有65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宁;我国上市公司资本成本的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11期

2 薛建国,王贵长;企业业绩考核应考虑资本成本[J];煤炭经济研究;2001年10期

3 王建妮,张启銮;浅谈企业并购中的价值评估[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黄业德,辜玉璞;基于EVA的企业绩效评价[J];经济师;2004年04期

5 孙德轩;;我国矿业类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J];经济问题;2006年03期

6 杨朔;;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07期

7 刘正新;冯智;夏庆;;CAPM与投资项目的风险调整资本成本[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年09期

8 陈松;陈建梁;;邯钢投资报酬率、资本成本分析及启示[J];财会月刊;2007年32期

9 胡少华;;信息与资本成本研究综述[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年06期

10 丁华;陈媛婧;刘烨;;优势与不足并存的EVA指标[J];绿色财会;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常青;;资本成本果真难以捉摸吗?——资本成本概念的全面检讨[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任翠玉;;我国资本成本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展望[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元元;;实时财务报告技术采纳与资本成本——基于创新接受视角的理论模型[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汪平;李光贵;;资本成本、可持续增长与国有企业分红比例估算——模型构建及检验[A];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新夫;陈冬华;;盈余质量、制度环境与权益资本成本——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A];当代会计评论(第2卷第1期)[C];2009年

6 白奇珍;;资本成本计量模型和实证研究的发展[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7 赵新刚;;企业筹资决策中最佳资本结构分析[A];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马葵;韩永民;;从控制权视角探讨融资成本的定义[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何玉;张天西;;网络财务报告、信息不对称与资本成本[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10 宋琳;;价值投资理念呼唤私募资本市场建设[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鲁宾汉;企业莫以大小论英雄[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2 首都经贸大学会计学院 闫甜 陈艳 供稿;第五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讨会”成果概要[N];财会信报;2006年

3 鲁宾汉;莫以企业大小论英雄[N];江苏经济报;2007年

4 张新;上市公司绩效与宏观经济并不背离[N];中国证券报;2003年

5 谈 澍;EVA的现实意义[N];证券时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李传涛;高斌:资本成本将上升 电信企业须调整融资策略[N];通信信息报;2004年

7 ;央企炒股炒房收益或成负担[N];财会信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张立君;银行及消费类股票价值须重估[N];证券日报;2006年

9 任翠玉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关于资本成本估算方法的探讨[N];中国联合商报;2010年

10 黄圣;资本成本及其计算[N];证券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颖;中国公司交叉上市的资本成本效应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2 田彩英;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资本成本敏感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3 韩录;基于资本成本的我国企业股东利益保护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4 王一平;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后绩效变化趋势及成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5 曹书军;资本成本、现金持有与公司投资[D];重庆大学;2010年

6 李光贵;资本成本、可持续增长与分红比例估算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7 宋琳;资本成本缺位与我国资本市场功能缺陷[D];厦门大学;2006年

8 徐莉莎;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效果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李明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晏艳阳;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我国国有企业权益结构的优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2 张蕾;我国企业融资成本估算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3 王也平;EVA在我国港口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中的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4 钱芳;可转换债券与资本结构、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5 米振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成本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张静;联想收购IBM PCD价格合理性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7 林林;可转换债券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 张小媛;自愿披露、盈余质量与资本成本[D];新疆财经大学;2010年

9 过震;我国企业资本成本确定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卢全兴;铁路客运专线定价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394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7394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7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