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业绩操纵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6 14:05
【摘要】: 本文对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上市公司业绩操纵现象进行了多角度系统性的研究。 首先,本文率先对所研究的概念(如:业绩和操纵)的内涵、外延进行了规范的定义,并与国外相关概念(如:错误、雇员舞弊、管理舞弊、盈余管理)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从而确立了本文独特的考察对象。然后,对国外相关的理论、学派和国内外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尤其对当前在西方比较流行而在中国方兴未艾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其次,从世界各国会计差异的成因出发,对不同的会计模式进行了比较,突出了中国会计制度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把握原则,并提出程序理性应是中国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鉴别标准。 再次,重点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业绩操纵的原因。分析角度共包括九个方面:财务会计信息本身的局限性、会计信息研究技术的局限性、股票市场的虚拟性、操纵成本与收益的博奕分析、信息经济学的解释、不良的公司治理、股权结构的缺陷、董事会的不力、政府的不当管理导致寻租的现象等。 另外,以111个案例详细剖析了近些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操纵手法。涉及:具体的财务账务处理、操纵动机的揭示、操纵陷阱的分析、针对性的会计法规和财务制度的介绍、不同操纵手法对会计报表及信息使用者的影响等。 最后,阐述了信息披露的质量规范机制,并从十二个方面提出对业绩操纵防范的政策建议。同时,对二级市场投资者提出了应对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F832.5
本文编号:2743734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F832.5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沪交易所年报事后审核结束[N];证券时报;2004年
2 见习记者 陈英;股权激励 激励了“短期股价”还是“长期业绩”[N];证券时报;2006年
3 任飞;从“化整为零”到“零存整取”[N];医药经济报;2004年
4 记者 胡佩霞;业内人士提醒警惕上市公司造假翻新[N];深圳商报;2002年
5 高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泡沫典故的另类解释[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6 何广怀;深交所颁布新规,遏制上市公司利润造假[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记者 贾伟;五大问题突出 监管难题暴露[N];经济日报;2004年
8 王强;杜绝彩票操纵应借鉴证券市场监管体系[N];南方周末;2004年
9 陈伟;为推股权激励自压股价 基金两难[N];中国经营报;2005年
10 刘纯标;找准“金手铐”的平衡点[N];证券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洪;中国上市公司业绩操纵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叶志锋;企业业绩操纵与银行债权保护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操纵手法的识别与防范[D];沈阳工业大学;2004年
2 顾人肇;我国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监管的博弈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3 许晓峰;论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4 陈葱;基于公司战略的预算管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437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74373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