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并购后的融资行为分析——基于2000年并购样本
发布时间:2020-08-17 19:16
【摘要】: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中坚力量,上市公司在经济活动中拥有许多优势,融资平台优势就是重要的一个。通过并购手段控制上市公司,进而利用其融资平台,成为一些非上市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一个可行手段。 本文以2000年我国沪深两地A股发生并购的上市公司为考察对象,以其中符合一定条件的4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并购后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主要围绕融资需求是否为并购的一个主要动机、并购后融资活动的效果、并购后融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针对融资是否为企业并购上市公司的主要动因这一问题,一方面通过对样本公司在并购后融资活动中实际情况的介绍,从其融资的意愿、融资的力度等角度进行一定的实证分析,另一方面结合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进行探讨。针对上市公司并购后的融资活动效果评价这一问题,本文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股权融资,即通过对并购后进行过配股、增发再融资活动的样本公司其募集资金的使用进度、变更情况、效益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对该部分融资效果进行直接评价。第二部分是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在内的总体融资活动的效果评价。鉴于无法对融资总体效果进行直接评价,同时基于企业融资效果与企业经营业绩的正相关性,本文通过对企业并购后整体绩效的变化评价来间接实现对其融资活动效果的定性评价。此外,在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解释说明时,本文尝试结合并购本身的一些特点加以分析,这些特点包括上市公司并购前的盈亏状况、并购后的经营转型情况、新控股股东的企业性质等。 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融资是上市公司并购的一个主要动因,也是并购后绩效提升的手段。上市公司的地位意味着融资渠道的拓宽和融资取得的便利。新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融资平台的利用比较充分。上市公司并购后表现出很强的股权融资偏好。并购后的银行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的力度均显著加大,但债权融资呈现出以银行贷款为主的单一性,债券融资方式亟 WP=4 待发展。并购后的融资活动总体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法人股股东放弃配股权,融资资金用于与控股股东的关联交易、进而转移上市公司财富,担保贷款及股权质押贷款中的不规范行为等等,这些“噪音”对并购后企业绩效的改进以及股权的稳定性提出了挑战,也成为银行呆坏帐的潜在诱因。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832.5
本文编号:2795729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83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宝宪,王怡凯;1998年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实践的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本文编号:2795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79572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