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8 09:04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都在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和复杂,其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前所未有。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其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证券市场作为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除了与一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外,还与该国的政治、法律等因素等有很大的关系。证券市场的发展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因素、法律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等等都会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 本研究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将证券市场发展理论运用到对证券市场投资环境的评价中,以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并能对证券市场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加以分析,以加深人们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理性认识,进而促进中国证券市场逐步步入良性循环、走向成熟化的进程。本文通过构建证券市场发展环境的分析评价模型,分析证券市场发展环境的影响因素,找出证券市场现阶段所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改善证券市场发展环境的关键问题,并与美国、中国香港等成熟的证券市场的发展环境作对比分析,指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问题所在,并提出其改善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改善证券市场投资环境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国内外对证券市场发展的研究述评、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等内容。第二部分为理论,论述了证券市场相关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证券市场发展影响因素,并根据已有理论建立了证券市场发展环境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环境做了纵向分析,按照一级指标,依次对经济、政策、法律、诚信、市场等环境进行纵向分析。第四部分在证券市场发展环境内涵的指导下,依照证券市场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收集数据,并选择主成分回归分析法作为评价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影响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环境的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把主要因素归结。第五部分把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环境与美国、内陆与中国香港等发达证券市场的发展环境做了横向对比,在对比中找出了不足之处。最后得出结论,提出改善证券市场生态环境的建议。
【学位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F832.51
【部分图文】:

趋势图,GDP增长,趋势图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7第3章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环境的纵向比较分析过去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到了迅速的发展。本章将按照上述指标体系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环境分别进较分析。.1经济环境对比分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前几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刚刚起步,础都比较薄弱,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增长缓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左右,而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增长趋势,中国经济


旦旦旦旦典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口旦旦旦旦旦照口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里旦旦旦旦旦旦旦组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组旦旦旦旦旦旦照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里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照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水平也由1990年的不足1000元,增加到1995年2355元,比上年增加了522元,增幅为28%。见图3一1,3一2自1995年开始,中国经济到了一个新的阶段,GDP每年以7%以上的增长率高速增长。特别是进入21世纪,经济不但发展迅速,而且运行质量也比以前大有改观,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如在2008年,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影响了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有些国家甚至因此破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强劲动力。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GDP为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43364.4亿元

GDP增长,结构示意图


旦旦旦旦典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口旦旦旦旦旦照口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里旦旦旦旦旦旦旦组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组旦旦旦旦旦旦照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里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照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水平也由1990年的不足1000元,增加到1995年2355元,比上年增加了522元,增幅为28%。见图3一1,3一2自1995年开始,中国经济到了一个新的阶段,GDP每年以7%以上的增长率高速增长。特别是进入21世纪,经济不但发展迅速,而且运行质量也比以前大有改观,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如在2008年,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影响了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有些国家甚至因此破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强劲动力。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GDP为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43364.4亿元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鹏;我国股票市场“投机主导”性质与治理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腾腾;基于GREY-ENTROPY方法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李晶晶;中国省域金融业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07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807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6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