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我国开设股指期货的理论研究与动作构想

发布时间:2020-09-03 21:05
   中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固有的深层次矛盾也不断暴露。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先天不足所引起的各种风险在日益加剧。为了避免这些风险,除了要从加强监管、自律、规范等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外,还有赖于市场创新和市场工具的完备,股指期货就是一个选择工具。 本文从股指期货的一般概念进行分析,澄清了关于股指期货的一些模糊认识,强调股指期货的本质是套期保值,交易中的投机者其实是活跃市场的重要因素,而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会引起市场混乱的认识更是过于机械。 然后文章具体分析了当前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了开展股指期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要开展股指期货所面临的一些制约因素。文章认为,随着中国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管理层保证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监管发展思路,客观上需要有一套能够避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措施和工具。而股价指数期货正符合这种思路,而且股指期货的开设,可以进一步促进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多元化,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同时,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业的开放也需要股指期货的及早推出。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使得中国目前应该考虑尽快推出股指期货。 文章还从中国开展股指期货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期货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产物,期货市场的试点为股指期货推出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法规与监管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市场布局、形成了严密的风险管理等制度、培养了一只专业的期货管理与投资者队伍,而且期货市场的功能正在逐步得到发挥。与此同时,证券市场的发展也为股指期货的开展提供了现货市场的基础,表现在证券市场的发展保证了股市规模与流动性的要求、机构投资者的扩大提供了投资主体的保障、证券与期货法规和监管体系有利于风险监控、国内外期货指数的发展可以提供得以借鉴的经验以及期指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并具备付诸实践的条件等。 文章随后还分析了中国开展股指期货的制约性因素,主要表现在股票现货市场没有真正的做空机制从而制约着套期保值交易的活跃性,而以中小散户为主的投资者机构使期指交易的主体不够健全,同时,市场已经形成的浓厚的投机气氛也使得投资者缺乏套期保值的主动性,此外,上市公司股息收益率的不确定性使套利交易很难开展等等。 文章第三部分,着重研究了股指期货的制度安排、交易方式、参与者范围、合约设计、风险控制措施等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并提出了自己对于中国未来开设股指期货的一系列运作构想。文章通过分析海外通行的做法,提出应该选择合理的股指期货交易模式,并倾向于在我国开展股指期货交易采取整合模式,列举了彩这一模式的优势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为了保证股指期货的成功推出和高效运行,文章还认为,应该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对于股指期货的参预者,在初期进行严格控制,然后逐步放开。在股指期货的合约设计方面,文章也在交易品种、合约设计、乘数大小以及具体的交易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文章的最后,文章还就加强风险控制、完善法律监管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论述,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原来对于股指期货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领域的局限,从而为日益强烈的推出股指期货的呼声也给予了支持。
【学位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F83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海三;开设股指期货的几点思考[J];经济论坛;2000年16期

2 姜向阳;我国开办股指期货有关问题的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3 彭俊衡,鲍建平;WTO与我国股指期货开发[J];上海综合经济;2000年07期

4 余晓峰;我国推出股指期货的条件、意义及风险[J];经济师;2001年02期

5 权丽平,高用深;股指期货开设的效用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唐海鸥;推出我国股指期货的会计学思考[J];学习论坛;2002年11期

7 习勤;我国推出股指期货的若干思考[J];企业经济;2003年05期

8 徐晓光;股指期货与模糊综合评价[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董贺;基金管理人运用股指期货防范股市系统性风险的投资策略[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年09期

10 彭蕾,肖涛;股指期货推出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研究——来自日本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丹;;股指期货在中国上市的背景分析及短期发展[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红英;郑学勤;刘震;章飚;富旭文;王兆先;田联丰;;股指期货运用之道[A];2011年第五届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专刊[C];2011年

3 孔庆林;杨晓华;;热炉效应在股指期货内部控制中的应用[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卷首语[A];2011年第五届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专刊[C];2011年

5 袁象;余思勤;;利用扩展基尼均值系数计算股指期货套期保值比率[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包明宝;;论股指期货对股市的冲击及减缓对策[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7 徐涛;应益荣;;股指期货标的指数选择及风险控制实证分析[A];第四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何平;周依静;;沪深300指数与股指期货日内价格发现机制的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方世建;桂玲;吴博;;股指期货套期保值模型发展的比较评述[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周舟;魏卓;高莹;;基于共同因子模型的股指期货价格发现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韬;关注股指期货[N];人民日报;2001年

2 证券时报记者 魏曙光;左晓蕾:目前不宜推股指期货[N];证券时报;2008年

3 方正期货研发中心 傅声霆邋王飞;次贷危机凸显股指期货“稳定器”功能[N];证券时报;2008年

4 上海证券 李艳;国际热钱难以大规模参与我国股指期货[N];期货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蒋家华 胡东林;股指期货:“好饭不怕晚”[N];中国证券报;2008年

6 记者 李磊;股指期货在减缓美国股市跌幅中起到积极作用[N];期货日报;2008年

7 记者 李茜;股指期货何时叩响发令枪?[N];上海金融报;2008年

8 证券时报记者 秦利 万勇;六大交易所总经理呼吁尽快推出股指期货[N];证券时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叶苗;专家:股指期货可抚平市场波动[N];上海证券报;2008年

10 南华期货 张文利;股指期货在金融风暴中勇担重任[N];期货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丽;股票和股指期货跨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2 蒋勇;股指期货市场风险管理与量化策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王沛英;股指期货与金融安全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4 李慕春;股指期货市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5 蔡向辉;股指期货影响股市波动的机制解析与实证检验[D];复旦大学;2010年

6 林祥友;融资融券交易下的股指期货市场功能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7 方斌;股指期货功能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徐旭初;股指期货的国际比较研究——模型、实证及中国课题[D];复旦大学;2003年

9 张龙斌;基于股指期货的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罗洎;中国股指期货与股票现货信息传递效应的数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唤工;我国开设股指期货的理论研究与动作构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袁逸翊;股指期货对股市风险的防范[D];复旦大学;2010年

3 王彦宇;新华期货公司股指期货套期保值交易与风险管理策略[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李敬东;我国发展股指期货势在必行[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5 李建国;中国股指期货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6 王若贝;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策略研究及风险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玲;中国股指期货定价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珂;沪深300股指期货风险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锦;中国股指期货定价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0 谈纯集;股指期货投资策略与基金产品创新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119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8119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d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