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08 10:1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发起人将满足一定标准的多笔住房抵押贷款汇集重组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池,并将资产池的现金流转让给特殊目的中介,特殊目的中介再以此作为支撑,对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在市场上发行可流通的证券。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包括破产隔离、重新捆绑和信用增级、证券发行三个环节。 从微观层面来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具有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散和转移信用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和提高中间业务比例等效应。从宏观层面来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可以在不同银行和地区重新配置信贷资金,改变金融风险集中于商业银行的状况,还可以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然而,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效应还受到相关法律金融制度、监管框架以及市场发展程度的制约。本文分析了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现状与问题,并以国内首单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建元2005-1”为例,探讨贷款证券化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当前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面临投资主体单一、商业银行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愿不强以及制度风险大等问题。 我国应该加大假按揭行为的违法成本,制定《个人破产法》,加强房贷险的相关立法工作,完善相关的法律金融制度,保护MBS投资者的利益;实行更加宽松的资本监管政策,促进MBS市场的发展,逐步向中小投资者开放MBS市场,放松对机构投资者的限制;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积极培育二级市场。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F832.5;F224
【部分图文】:

美国,余额,发行量,机构


足不同投资者的需要,CMO推出后逐渐成为MBS的主要产品。尽管CMO的首次发行遭遇到诸如税收、会计等法律方面的障碍,但随着1986年《税收改革法》的通过,美国CMO的交易和发行逐年增加。图2.1是美国近年来的MBS发行情况。从2001年开始,美国每年的MBS发行量都超过20000亿美元,其中机构MBS的发行量远远超过非机构MBS,但近年来非机构MBS的发行量有上升的趋势。目前,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约占GDD的60%,其中有一半左右实现了证券化。2005年美国MBS市场的日平均交易量超过2500亿美元,未偿余额达到5.9万亿美元,超过了同期的公司债券余额和国库券余额。数据来源:wv门刃.bondmarkets.com图2.2

发行额,美国,余额,发行量


图2.1美国各部门发行MBS的比例虽然美国的资产证券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但资产证券化的真正发展起是在FHLMC推出CMO以后。1983年,FHLMC首次发行了CMO。CMO以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池为担保发行的债券。CMO是以多级别的形式发行的,即房抵押贷款资产池作为担保,发行不同期限、不同收益率的证券,供不同的投资者选择。不同级别的证券在还本付息方面有不同的优先级。由于CMO可以满不同投资者的需要,CMO推出后逐渐成为MBS的主要产品。尽管CMO的首发行遭遇到诸如税收、会计等法律方面的障碍,但随着1986年《税收改革法通过,美国CMO的交易和发行逐年增加。图2.1是美国近年来的MBS发行情。从2001年开始,美国每年的MBS发行量都超过20000亿美元,其中机构BS的发行量远远超过非机构MBS,但近年来非机构MBS的发行量有上升的趋。目前,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约占GDD的60%,其中有一半左右实现了证化。2005年美国MBS市场的日平均交易量超过2500亿美元,未偿余额达到.9万亿美元,超过了同期的公司债券余额和国库券余额。

投资者,美国,银行投资,养老基金


银行投资MBS,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同时MBS产生的现金流可以满足客户日常的提现要求。在美国,商业银行是卿良较短的MBS的主要投资者,而养老基金主要购买期限较长的MBS产品(图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fx;;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与特殊目的公司的建设[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2 张细松;;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与金融规制:对次贷危机的一种解释[J];山东经济;2011年04期

3 吴云峰;;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创新监管的法律因应之道——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视点[J];北方法学;2011年04期

4 张细松;;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与资本市场——基于美国金融危机分析的视角[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王艳龙;鞠红兵;;资产证券化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披露[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年07期

6 孙长龙;;专利证券化的机遇与风险[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年09期

7 徐广金;;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问题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6期

8 骆秋生;;我国实施排污权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1年24期

9 赵静;;后危机时代美国资产证券化监管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10 冯彬;;浅析资产证券化[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乐睿;;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与发展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风险防范——以美国次贷危机为戒[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3 阎建军;关凌;;保险业在金融危机中的角色:资产证券化视角[A];深化改革,稳中求进: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视角——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2[C];2012年

4 刘娜;;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后提前还款风险的产生和预防[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优秀论文集[C];2004年

5 黄维;沈红;;国家助学贷款二级市场开发研究[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应望江;秦慈;缪愫生;曹华叶;黄霞;程红;黎沂鑫;曾鹏;缪佳易;马妙武;;CMOs模式在我国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2002—2003年度)[C];2003年

7 李英;叶小渝;李殿明;徐兵;;城市污水处理行业中资产证券化的思考[A];全国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设备)交流与工程咨询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桂银香;;美国次级债券产品形成机理及风险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年

9 赵于平;郑羌;;资产证券化与广电行业增值策略[A];数字电视产业与三网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赵于平;郑羌;;资产证券化与广电行业增值策略[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汪静赫;扈企平:为标普在中国“布道”[N];中国企业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杜萍;资产证券化“山雨欲来”[N];市场报;2002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中国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践》课题组;中国资产证券化 从何处入手[N];中国证券报;2000年

4 ;资产证券化“呼”之欲出[N];经理日报;2004年

5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姜智强 漆鑫;资产证券化扬帆再起航[N];中国证券报;2011年

6 张宗保;中美资产证券化的比较与借鉴[N];中国国门时报;2002年

7 蒋大峰;地方融资新平台:资产证券化[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王芳艳;第三轮资产证券化重启 银行抢食500亿蛋糕[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9 本报记者 刘亚峰;建行、国开行资产证券化节后破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10 朱金福;房贷资金重压逼近 资产证券化上海先行?[N];中国经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峰;资产证券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黄育华;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战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冯文力;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4 吴海峰;资产证券化理论和实践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5 洪艳蓉;资产证券化若干法律问题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周乐伟;资产证券化的经济学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7 邱强;资产证券化的金融效应及其适应性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明国;资产证券化及其在房地产领域的应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9 宾融;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机制与实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苗纪江;城市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超;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2 刘云;浅析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D];山东大学;2005年

3 张建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陈斌;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及其国际经验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艳雷;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王超;建元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定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付珊珊;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贺定球;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效应分析[D];湖南大学;2007年

9 颜青;资产证券化在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中的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10 宣文晓;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制度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140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8140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4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