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资本市场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3 22:39
   金融产品的供给是资本市场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市场供给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产品创新。产品创新链条出于各种生成路径而得以不断推进,在此过程中使得市场中的风险在不断转移、积累和传导,甚至在创新产品中生成新的风险类型。产品创新一方面丰富了资本市场的产品类型和完善了资本市场的功能,但同时也可能引发市场出现危机。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对金融产品创新开始重新审视,产品创新链条背后所隐藏的风险在市场运行期间出现断裂并迅速蔓延,导致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并由此引发了对系统性风险的关注,产生了对其的各种度量方法。然而,我们不能由于危机的出现就放慢甚至停止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问题的关键在于产品创新过程中如何控制好金融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的主线是规模扩张、产品多元化和多层次化,中国的资本市场恰恰是在产品多元化建设方面稍显滞后。鉴于上述情况,文章对资本市场产品创新以及在此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资本市场的横向多元化发展以产品创新为前提,论文首先在金融经济学均衡分析框架下阐释了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逻辑机理。借助Arrow-Debreu证券市场结构是完全的基本结论,给出了现实世界中资本市场完全性的条件,即市场中收益相互独立的证券数目等于未来不确定状态的数目,并由此说明了发展期权类市场的重要意义。论文在阐述我国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建设路径和风险监管时,提出的发展公司债券市场、推行低成本的交易机制、政府监管政策的发布等都利用到了资本市场完全性的分析思路。在阐释完产品创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之后,论文结合资本市场的发展实践梳理出现实资本市场中产品创新的引致路径。产品创新固然重要,但其背后所隐藏的风险同样不可忽视,由于金融产品本身固有的风险和在产品不断衍生过程中追加和累积的风险,使得资本市场中的每一类型产品都具有较为独特的风险特征。为此,论文分析了基础产品、衍生产品和结构性产品的风险特征,对在次贷危机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债务抵押证券化产品和信用违约互换等核心金融产品的风险特征进行解析。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结构性产品存在的风险相互传导和作用,最终导致了系统性风险的出现,影响了市场体系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产品创新系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特征的开放系统,产品创新链条积累了大量风险并通过各种渠道在市场体系中扩散传导,因此文章以次贷危机为主要背景,论述了金融产品创新链上的风险积累与传导过程,以及在危机中风险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的传导机制,事实证明其是一个系统正熵累积的过程。在产品过度创新引发市场出现危机后,系统性风险的预警问题就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由于资本市场上交易产品的一个显性信号是其市场价格,从中可以提取一些风险信息。论文根据资产定价的风险中性假设,分析了从股票和债券价格中提取违约概率的方法,借助熵过程的基本原理从远期和期货价格中提取风险溢价和市场预期信息,以及从期权价格中获取隐含波动率、相关性风险等信息。以上信息含量的提取过程也表明资本市场需要鼓励产品创新。与此同时,论文通过分析认为现有的衡量系统性风险的方法大多站在银行体系的角度,而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测度应从金融产品的风险特征出发,为此文章选取从金融产品价格中提取的风险信息连同金融产品的其他风险变量构建了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借助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数据检验。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对我国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实践轨迹进行梳理,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事实说明目前我国市场的产品结构是不完备的,产品创新不足,限制了资本市场如复制、保值等市场功能的发挥。为此,论文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将其设计成调查问卷的形式,并借助粗糙集理论的属性约简功能和Rosetta系统软件提取出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基础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层次结构的完备性、交易规则、交易费用的高低和监督力度及监管模式这五种因素对我国资本市场产品创新有着更为重要和关键的影响。在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最后从公司债券和衍生品市场的拓展、创新产品交易制度的完善和风险监管三个方面为我国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推进提供一些建设思路。
【学位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F832.5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本文研究目的
        1.1.2 本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主要创新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第2章 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相关机理
    2.1 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现实意义
        2.1.1 以金融产品创新为前提的横向多元化
        2.1.2 以同类金融产品风险特征差异为基础的纵向多层次化
    2.2 均衡分析框架视角下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理论价值
        2.2.1 市场均衡分析的基本原理
        2.2.2 引入Arrow—Debreu证券对资本市场产品结构的讨论
        2.2.3 现实中一般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价值分析
        2.2.4 资本市场发展期权类产品市场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3章 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路径生成与风险传导
    3.1 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引致路径
        3.1.1 市场需求引致创新
        3.1.2 增强市场流动性促成创新
        3.1.3 市场参与者风险配置对冲的需要引发创新
        3.1.4 政府制度约束下强制性变迁的产物
    3.2 金融产品的风险特征
        3.2.1 金融产品的总体风险
        3.2.2 不同类型金融产品的风险特征
        3.2.3 基于次贷危机的核心金融产品风险分析
    3.3 次贷危机背景下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传导
        3.3.1 次贷危机中金融产品的风险积累与传导
        3.3.2 耗散结构视角下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积累与传导
    本章小结
第4章 资本市场产品创新进程中的风险预警
    4.1 资本市场金融产品的风险信息提取
        4.1.1 风险信息提取与产品创新
        4.1.2 基础产品的风险信息含量
        4.1.3 衍生产品的风险信息含量
    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系统性风险预警模式的构建
        4.2.1 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
        4.2.2 BP神经网络原理分析
        4.2.3 模型数据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我国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实践轨迹
        5.1.1 发展相对成熟的股票市场现实分析
        5.1.2 公司债券发展滞后与制度约束引致的债券市场创新不足
        5.1.3 初具规模与资产配置同质化并存的基金市场
        5.1.4 浅化发展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5.2 我国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影响因素解析
        5.2.1 影响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因素分析
        5.2.2 粗糙集理论的属性约简功能
    5.3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提取
        5.3.1 实证分析数据的获取
        5.3.2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5.3.3 Rosetta系统的运行原理
        5.3.4 数据处理结果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推进与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6.1 公司债券和衍生品市场的拓展
        6.1.1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演进
        6.1.2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深度发展
    6.2 创新产品交易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6.2.1 低成本交易机制的推行
        6.2.2 其他关联交易机制的设立
    6.3 风险监管政策和监管模式的转变
        6.3.1 资本市场中信息发布的价值与监管政策
        6.3.2 推行基于金融产品功能的监管模式
    本章小结
第7章 本文主要结论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丁玲华;;中国金融产品创新中的信息需求——基于美国次贷危机视角[J];经济与管理;2009年08期

2 阎洪,刘珺;“价值链”理念和银行新产品创新系统研究[J];金融研究;2003年01期

3 刘春航;朱元倩;;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度量框架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1年12期

4 付玉;邱冠周;冯其明;;前馈控制的模型及其风险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年04期

5 许凌艳;;金融监管模式的变革及资本市场统合法的诞生——以金融衍生产品监管为视角[J];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6 范敏娟;;金融衍生产品风险控制与交易机制创新[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董晓春;基于制度变迁的中国债券市场结构与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397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8397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5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