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均衡制度观的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0 11:58
2005年4月29日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破冰,启动了资本市场上一场意义深远的制度变迁。股权分置这一根本性制度缺陷,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制肘之患。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一系列变革的深入,该问题成为各界众而矢之的焦点。但以往对股权分置问题的探讨大多停留在对改革意义的回溯以及技术层面问题的讨论,而笔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实质上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制度变迁,因而试图以博弈均衡制度观为分析框架,将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和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观点贯穿文章始终,对这一制度安排的形成和变迁的内在理论逻辑进行尝试性的探讨,并力求在分析工具和研究角度上有所突破,为股权分置改革以及相关的资本市场其它配套改革提供理论和现实的启发。 首先,本文从博弈均衡制度观的角度重新诠释了“股权分置”、“全流通”等与股权分置改革紧密相关的重要概念,指出跟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直接相关的制度安排—“股权分置”与“全流通”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由我国股市上的博弈参与人策略互动内生的,存在于参与人的意识中,并且可自我实施的共有信念系统。而从“股权分置”到“全流通”的制度变迁是在给定的博弈结构下从一种均衡向另一种均衡的过渡。 其次,以这一定义为基础,文章在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股权结构的现实情况之后,在博弈均衡制度观的分析框架下引致出对股权分置改革的主要推动因素的考量以及这一制度变迁过程所呈现的典型特征的描述。笔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实质上是一场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利益集团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也是制度变迁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并始终呈现出路径依赖和制度创新的特点。 最后,笔者进一步指出政府行为边界的重新界定,从强制性制度变迁走向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我国深化股权分置改革以及资本市场其它相关制度变迁的关键所在。并且,提出建立既得利益集团的制衡机制,以确保制度变迁方向的合理性的观点。而意识形态作为博弈域的外生规则性参数,也为聚点均衡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可能性。文章认为要突破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下制度锁定的瓶颈,必须实现资本市场相关制度设施的创新。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F832.5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学者关于制度、制度变迁的理论探讨
1.3.2 国内学者关于股权分置问题的探讨
1.4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第2章 制度、制度变迁与博弈均衡制度观
2.1 制度、制度变迁的博弈阐释
2.2 制度、制度变迁的博弈均衡分析
2.2.1 进化博弈模型的假设条件
2.2.2 进化博弈模型的主要思路
2.3 博弈均衡制度观的几个要素
2.3.1 政府与制度生成、变迁机制
2.3.2 利益集团与制度生成、变迁机制
2.3.3 意识形态与制度生成、变迁机制
2.3.4 路径依赖和制度创新
2.4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与博弈均衡制度观的内在关联性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情况的现实考察
3.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的总体股权结构
3.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股权结构的年度变化
3.3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股权结构的行业分布
3.4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股权结构的地区分布
第4章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博弈均衡分析
4.1 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分析前提
4.1.1 利益主体及行为特征描述
4.1.2 动态及开放的博弈环境
4.1.3 信息不对称
4.2 制度起源
4.3 制度危机、制度变迁
4.3.1 前“国有股减持”时期
4.3.2 “国有股减持”时期
4.3.3 “股权分置改革”时期
4.4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存在的问题探讨
4.4.1 政府行为边界的模糊
4.4.2 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
4.4.3 意识形态的分歧
4.4.4 制度锁定
第5章 深化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初步构想
5.1 重新界定政府的行为边界
5.2 建立既得利益集团的制衡机制
5.3 协调意识形态
5.4 创新资本市场相关配套制度设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91383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F832.5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学者关于制度、制度变迁的理论探讨
1.3.2 国内学者关于股权分置问题的探讨
1.4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第2章 制度、制度变迁与博弈均衡制度观
2.1 制度、制度变迁的博弈阐释
2.2 制度、制度变迁的博弈均衡分析
2.2.1 进化博弈模型的假设条件
2.2.2 进化博弈模型的主要思路
2.3 博弈均衡制度观的几个要素
2.3.1 政府与制度生成、变迁机制
2.3.2 利益集团与制度生成、变迁机制
2.3.3 意识形态与制度生成、变迁机制
2.3.4 路径依赖和制度创新
2.4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与博弈均衡制度观的内在关联性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情况的现实考察
3.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的总体股权结构
3.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股权结构的年度变化
3.3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股权结构的行业分布
3.4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股权结构的地区分布
第4章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博弈均衡分析
4.1 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分析前提
4.1.1 利益主体及行为特征描述
4.1.2 动态及开放的博弈环境
4.1.3 信息不对称
4.2 制度起源
4.3 制度危机、制度变迁
4.3.1 前“国有股减持”时期
4.3.2 “国有股减持”时期
4.3.3 “股权分置改革”时期
4.4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存在的问题探讨
4.4.1 政府行为边界的模糊
4.4.2 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
4.4.3 意识形态的分歧
4.4.4 制度锁定
第5章 深化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初步构想
5.1 重新界定政府的行为边界
5.2 建立既得利益集团的制衡机制
5.3 协调意识形态
5.4 创新资本市场相关配套制度设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建平,李晓莉;对股权分置改革现实意义的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李黎,张羽;解决股权分置:一个金融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3 曲迎波;;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于宝东;股票全流通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03期
5 史晋川,沈国兵;论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变迁方式划分标准[J];经济学家;2002年01期
6 张曙光;;论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1992年06期
7 苗壮;;制度变迁中的改革战略选择问题[J];经济研究;1992年10期
8 樊纲;;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J];经济研究;1993年01期
9 唐寿宁;;均衡的实现与制度规则的贯彻[J];经济研究;1993年03期
10 张旭昆;;论制度的均衡与演化[J];经济研究;1993年09期
本文编号:28913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89138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