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转股”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1 10:36
由于历史和管理原因,我国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作为收购、管理、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专业机构,“债转股”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理债务时运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债权转股权作为我国一项经济改革政策,肩负着盘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促进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两大使命。然而,在“债转股”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债转股”方案评审和新公司组建阶段存在许多遗留问题;“债转股”新公司运行管理极不规范;“债转股”政策不配套导致政策障碍;“债转股”资产处置考核政策存在弊端。本文从产权机制、管理机制和利益机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债转股”问题的形成原因。为健全“债转股”操作和解决其中的困难,本文认为必须从经济环境、国有企业改制面临的困惑、资本市场不成熟等角度来正确认识“债转股”的作用和地位,制定和完善“债转股”的综合性政策,明确资产管理公司的“债转股”目标,完善其职能和管理约束机制,实现国有企业战略改组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相结合,拓宽股权的退出渠道,大力培育中介机构,实现信息的传播畅通。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债转股”的背景、宗旨
1.1 我国“债转股”形成的经济社会背景
1.2 “债转股”产生的宗旨
1.3 “债转股”有关的理论回顾
1.4 现有研究文献的综述和简评
第二章 我国“债转股”的执行状况演变
2.1 实施债转股的条件和要求
2.2 债转股的成效与困惑
第三章 “债转股”利益机理、操作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3.1 利益机理
3.2 “债转股”的方法和程序
3.3 “债转股”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债转股”问题形成的根源分析
4.1 产权机制原因
4.2 政策机制原因
4.3 利益机制原因
第五章 我国剩余政策性债转股资产有关情况的实证分析
5.1 剩余政策性股权资产情况
5.2 剩余债转股资产未处置原因
5.3 债转股管理与处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六章 我国“债转股”模式和战略改进对策
6.1 债转股的模式
6.2 提高对“债转股”的认识
6.3 加强制定和完善“债转股”工作的综合性政策
6.4 针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建议
6.5 严格“债转股”准入机制
6.6 重建和健全商业银行的信贷体制
6.7 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债转股后的道德风险预警研究[J]. 沈蕾,黄彬.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2]国外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法及启示[J]. 陈章喜. 商业时代. 2006(16)
[3]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途径的法律分析——以债转股角度[J]. 周冬亮. 宜宾学院学报. 2006(05)
[4]浅议我国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估值定价模型的构建[J]. 张洪涛,杨宏略. 武汉金融. 2005(10)
[5]投资银行方法在债转股实务中的应用[J]. 孔薇巍. 商业研究. 2004(12)
[6]企业治理结构理论评析及创新[J]. 年志远. 长白学刊. 2003(06)
[7]银行实施债转股问题研究[J]. 邓琪,渠海雷. 生产力研究. 2003(04)
[8]从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看我国债转股[J]. 唐香娟,刘亚珍,李俊. 理论观察. 2002(01)
[9]试析“债转股”中银行的功能作用[J]. 陈春霞. 江西社会科学. 2002(04)
[10]债转股的市场障碍及银企改革[J]. 王兆峰. 企业经济. 2002(03)
本文编号:2910386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债转股”的背景、宗旨
1.1 我国“债转股”形成的经济社会背景
1.2 “债转股”产生的宗旨
1.3 “债转股”有关的理论回顾
1.4 现有研究文献的综述和简评
第二章 我国“债转股”的执行状况演变
2.1 实施债转股的条件和要求
2.2 债转股的成效与困惑
第三章 “债转股”利益机理、操作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3.1 利益机理
3.2 “债转股”的方法和程序
3.3 “债转股”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债转股”问题形成的根源分析
4.1 产权机制原因
4.2 政策机制原因
4.3 利益机制原因
第五章 我国剩余政策性债转股资产有关情况的实证分析
5.1 剩余政策性股权资产情况
5.2 剩余债转股资产未处置原因
5.3 债转股管理与处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六章 我国“债转股”模式和战略改进对策
6.1 债转股的模式
6.2 提高对“债转股”的认识
6.3 加强制定和完善“债转股”工作的综合性政策
6.4 针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建议
6.5 严格“债转股”准入机制
6.6 重建和健全商业银行的信贷体制
6.7 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债转股后的道德风险预警研究[J]. 沈蕾,黄彬.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2]国外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法及启示[J]. 陈章喜. 商业时代. 2006(16)
[3]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途径的法律分析——以债转股角度[J]. 周冬亮. 宜宾学院学报. 2006(05)
[4]浅议我国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估值定价模型的构建[J]. 张洪涛,杨宏略. 武汉金融. 2005(10)
[5]投资银行方法在债转股实务中的应用[J]. 孔薇巍. 商业研究. 2004(12)
[6]企业治理结构理论评析及创新[J]. 年志远. 长白学刊. 2003(06)
[7]银行实施债转股问题研究[J]. 邓琪,渠海雷. 生产力研究. 2003(04)
[8]从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看我国债转股[J]. 唐香娟,刘亚珍,李俊. 理论观察. 2002(01)
[9]试析“债转股”中银行的功能作用[J]. 陈春霞. 江西社会科学. 2002(04)
[10]债转股的市场障碍及银企改革[J]. 王兆峰. 企业经济. 2002(03)
本文编号:2910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91038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