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通条件下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优化配置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4 06:27
股权分置改革是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一场变革,“一股独大”将演进为“国有股东主导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这为协调“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和“国有上市公司的效率”两个目标带来了机遇。股权分置改革为控制权优化配置提供了必要前提。首先,股权分置改革消除了资本市场原有的内生性制度缺陷与市场缺陷,建立起股权平等的制度基础,有了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和同股同责的制度安排;其次,股权分置改革使股权激励有了可操作性。全流通使得对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有了市场化的考核指标,公司股价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出管理层的管理绩效,提高了对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激励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国有股的流通问题,为优化控制权搭建了平台,但国有上市公司深层矛盾尚未化解。如,没有改变国有股持股主体缺位问题,没有降低国有股东的代理成本,也没有改变控制权的行政配置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控制权优化的必要性。从国有上市公司的实际出发,控制权分层优化不失为一种选择。在股东层面上,融入逐利性股东,引入私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战略投资者,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变国有股东的“虚置”状态;在董事会层面上,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突出董事会的决策功能,...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理论渊源
1.2.1 公司控制权概念
1.2.2 理论渊源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4 本文研究框架
2 全流通对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影响
2.1 全流通对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
2.1.1 全流通后国有股东持股比例确定的依据
2.1.2 全流通后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安排
2.2 全流通对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效率的积极影响
2.2.1 有利于形成控制权市场
2.2.2 有利于控制权市场功能的发挥
2.2.3 有利于建立有效的管理层激励机制
2.3 全流通对改善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效率的局限性
2.3.1 全流通没有解决国有上市公司国有股东缺位的问题
2.3.2 全流通没有降低国有股东的代理成本
2.3.3 全流通没有改变控制权的行政配置
3 优化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的总体思路
3.1 优化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指导思想
3.2 优化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的原则
3.3 优化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的总体思路
4 优化国有股权结构强化内部控制机制
4.1 优化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4.1.1 优化股权结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4.1.2 建立控制权保护机制
4.1.3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全流通的国有股权行使机构
4.2 提高国有上市公司董事会的决策功能
4.2.1 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
4.2.2 实行集体法人代表制度
4.2.3 完善独立董事激励机制
4.3 培育机构投资者,优化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
4.3.1 机构投资者在控制权配置中的作用
4.3.2 发展机构投资者的途径
5 引入股权激励机制提高人力资本效率
5.1 股权激励原理
5.1.1 人力资本的特征
5.1.2 剩余索取权激励的必然
5.2 对经营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
5.2.1 国外实施股权激励的评价
5.2.2 对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的优化设计
5.3 完善国有上市公司内部职工持股模式
5.3.1 对中外企业内部职工持股模式的简单回顾
5.3.2 重构内部职工持股模式的设想
6 健全控制权市场配套制度
6.1 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
6.1.1 建立经营者市场化配置机制
6.1.2 加快培育经理人市场
6.2 完善控制权市场的法律法规
6.2.1 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执行效率
6.2.2 建立证券市场民事赔偿机制,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启示[J]. 张志乾,陈海芳. 科学与管理. 2005(05)
[2]中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及其与东亚、西欧上市公司的比较分析[J]. 叶勇,胡培,黄登仕. 南开管理评论. 2005(03)
[3]资本市场二元结构难题及破解[J]. 王伟杰. 当代经济研究. 2004(08)
[4]股权流动性分裂的八大危害——中国资本市场为什么必须进行全流通变革[J]. 吴晓求. 财贸经济. 2004(05)
[5]安然事件、日本股灾与公司治理趋同——美日两国公司股权结构比较分析[J]. 类淑志,宫玉松. 国际金融研究. 2004(03)
[6]融资模式、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J]. 邓小军.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7]公司控制权配置:模型、特征与效率性选择研究[J]. 瞿宝忠. 南开管理评论. 2003(03)
[8]基于控制权收益的大股东与公司治理关系分析:文献综述[J]. 吴斌,翁恺宁. 世界经济文汇. 2003(02)
[9]美国式公司治理的缺陷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关于华尔街危机的反思[J]. 蒋美云.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3(03)
[10]两权分离的实质与我国股份制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J]. 潘敏,谢献谋.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本文编号:2935159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理论渊源
1.2.1 公司控制权概念
1.2.2 理论渊源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4 本文研究框架
2 全流通对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影响
2.1 全流通对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
2.1.1 全流通后国有股东持股比例确定的依据
2.1.2 全流通后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安排
2.2 全流通对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效率的积极影响
2.2.1 有利于形成控制权市场
2.2.2 有利于控制权市场功能的发挥
2.2.3 有利于建立有效的管理层激励机制
2.3 全流通对改善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效率的局限性
2.3.1 全流通没有解决国有上市公司国有股东缺位的问题
2.3.2 全流通没有降低国有股东的代理成本
2.3.3 全流通没有改变控制权的行政配置
3 优化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的总体思路
3.1 优化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指导思想
3.2 优化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的原则
3.3 优化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的总体思路
4 优化国有股权结构强化内部控制机制
4.1 优化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4.1.1 优化股权结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4.1.2 建立控制权保护机制
4.1.3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全流通的国有股权行使机构
4.2 提高国有上市公司董事会的决策功能
4.2.1 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
4.2.2 实行集体法人代表制度
4.2.3 完善独立董事激励机制
4.3 培育机构投资者,优化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
4.3.1 机构投资者在控制权配置中的作用
4.3.2 发展机构投资者的途径
5 引入股权激励机制提高人力资本效率
5.1 股权激励原理
5.1.1 人力资本的特征
5.1.2 剩余索取权激励的必然
5.2 对经营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
5.2.1 国外实施股权激励的评价
5.2.2 对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的优化设计
5.3 完善国有上市公司内部职工持股模式
5.3.1 对中外企业内部职工持股模式的简单回顾
5.3.2 重构内部职工持股模式的设想
6 健全控制权市场配套制度
6.1 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
6.1.1 建立经营者市场化配置机制
6.1.2 加快培育经理人市场
6.2 完善控制权市场的法律法规
6.2.1 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执行效率
6.2.2 建立证券市场民事赔偿机制,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启示[J]. 张志乾,陈海芳. 科学与管理. 2005(05)
[2]中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及其与东亚、西欧上市公司的比较分析[J]. 叶勇,胡培,黄登仕. 南开管理评论. 2005(03)
[3]资本市场二元结构难题及破解[J]. 王伟杰. 当代经济研究. 2004(08)
[4]股权流动性分裂的八大危害——中国资本市场为什么必须进行全流通变革[J]. 吴晓求. 财贸经济. 2004(05)
[5]安然事件、日本股灾与公司治理趋同——美日两国公司股权结构比较分析[J]. 类淑志,宫玉松. 国际金融研究. 2004(03)
[6]融资模式、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J]. 邓小军.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7]公司控制权配置:模型、特征与效率性选择研究[J]. 瞿宝忠. 南开管理评论. 2003(03)
[8]基于控制权收益的大股东与公司治理关系分析:文献综述[J]. 吴斌,翁恺宁. 世界经济文汇. 2003(02)
[9]美国式公司治理的缺陷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关于华尔街危机的反思[J]. 蒋美云.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3(03)
[10]两权分离的实质与我国股份制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J]. 潘敏,谢献谋.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本文编号:2935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93515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