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中国股市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基于信息、投资者行为和量价关系的实证

发布时间:2021-03-13 08:37
  以九十年代初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设立为标志,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股市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截止2002年年底,上市公司已达1224家,总市值约为3.83万亿元,已经占据GDP相当大的比重(《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3)。2004年2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再一次把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到政策性的角度。 而股票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有必要关注国内股市的价格形成机制。只有符合价格形成机制的要求,一方面才能在考虑到市场的承受能力情况下最大可能地融资以支持实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才能真正实现股市的股权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保证股市的健康发展。同时,国内投资者群体以中小投资者为主,这些投资者并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中形成理性的投资理念。即使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也往往表现出并不理性的一面。而培养理性的投资理念、形成正确的投资观,也必须从理论和实证上明了股市的价格形成机制。正是如此,研究股市的价格形成机制问题非常迫切。虽然目前理论界对股市的定价机制在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体来看这些成果主要针对的是股市价格...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1 现代股票定价理论的考察及在内地股市的应用
    1.1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arkowitz资产组合理论(MPT)
    1.2 有效市场假说(EMH)
    1.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1.3.1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发展和回顾
        1.3.2 中国股市CAPM的相关研究回顾
    1.4 行为金融学理论
        1.4.1 对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
        1.4.2 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体系
        1.4.3 中国股市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研究回顾
    1.5 ARCH模型(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Model)
        1.5.1 线性ARCH(p)模型
        1.5.2 线性GARCH(p,q)模型
        1.5.3 ARCH-M模型
        1.5.4 EGARCH(p,q)模型(Exponential GARCH)
        1.5.5 多元ARCH模型(Multivariate ARCH)
        1.5.6 ARCH模型在中国股市的应用
    1.6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对股票定价的解释
        1.6.1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Market Microstructure Theory)的发展
        1.6.2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在中国股市的应用
    1.7 小结
2 中国股市价格形成机制的供求因素分析
    2.1 供求关系的基本模型
    2.2 股票市场的宏观动态供需均衡
    2.3 指令驱动和报价驱动的供需分析
        2.3.1 指令驱动型供需分析
        2.3.2 做市商的买卖价差模型
    2.4 信息不对称的供需分析
    2.5 零和博弈下的供需分析
        2.5.1 股票交易的特点
        2.5.2 零和博弈的均衡分析
        2.5.3 零和博弈模型的数量推导
        2.5.4 零和博弈模型的结论分析
    2.6 小结
3 中国股市特征分析
    3.1 中国股市的定位和发展
        3.1.1 中国股市的定位
        3.1.2 中国股市的发展
    3.2 中国股市的交易体系
        3.2.1 中国股市的报价机制
        3.2.2 股价波动的初步特征
        3.2.3 参与的投资者层次
4 宏观经济、政策与股价波动
    4.1 股票市场的功能
    4.2 宏观经济与股市
    4.3 政策与股市波动
    4.4 中国股市、银行与宏观经济
        4.4.1 检验指标及数据
        4.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4.5 宏观经济指标与股指因果关系检验
        4.5.1 变量定义
        4.5.2 相关性分析
        4.5.3 上证指数收盘价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
        4.5.4 上证指数最高价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
        4.5.5 上证指数最低价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
    4.6 小结
5 会计信息与价值投资
    5.1 红利资本化模型
        5.1.1 红利资本化简化模型
        5.1.2 两阶段红利资本化模型
        5.1.3 三阶段红利资本化模型
        5.1.4 三阶段模型的简化形式--H模型
    5.2 经济附加值及自由现金流模型
        5.2.1 资本成本估算
        5.2.2 自由现金流量和投资回报率计算
        5.2.3 经济附加值的计算
    5.3 会计信息与中国股市
    5.4 会计信息与价值投资
        5.4.1 现金红利与投资期限
        5.4.2 成长性与投资价值
        5.4.3 中短期投资的考察
    5.5 小结
6 中国股市证券分析师行为考察
    6.1 中国股市投资者行为特点
    6.2 证券分析师的荐股效应研究回顾
    6.3 数据和研究方法
        6.3.1 检验对象的选择
        6.3.2 交易数据的选择
        6.3.3 研究方法
    6.4 分析师荐股的收益效应
        6.4.1 上升期检验结果
        6.4.2 下挫期检验结果
        6.4.3 盘整期检验结果
        6.4.4 总体检验结果
    6.5 分析师推荐对量价变动的影响
        6.5.1 分析师荐股的分阶段影响
        6.5.2 分析师集中度对个股量价的影响
        6.5.3 总体的非正常收益率和成交量检验
    6.6 市场时机选择检验和三因素绩效考察
    6.7 小结
7 证券投资基金的行为研究
    7.1 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研究现状
    7.2 对基金业绩持续性的研究及文献回顾
        7.2.1 研究基金业绩持续性的目的
        7.2.2 研究回顾
    7.3 数据和方法
    7.4 基金收益分析
    7.5 基金业绩持续性检验
        7.5.1 毛收益持续性分析
        7.5.2 风险调整收益持续性检验
        7.5.3 业绩波动性的考察
    7.6 市场时机选择能力检验
    7.7 小结
8 中国股市量价波动实证检验
    8.1 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
        8.1.1 方法与数据
        8.1.2 结果分析
    8.2 日期效应
        8.2.1 中国股市的日期效应
        8.2.2 周内效应的非正常收益率分析
    8.3 时间效应对量价波动的影响
        8.3.1 样本数据选择
        8.3.2 方法
        8.3.3 时间效应回归结果分析
    8.4 中国股市的量价波动特征
    8.5 中国股市收益率波动实证
        8.5.1 数据处理及单位根检验
        8.5.2 收益率序列自相关检验
        8.5.3 收益率自回归ARCH检验
    8.6 收益率与成交量
        8.6.1 收益率与成交量的协整EG检验
        8.6.2 收益率与成交量线性关系的GARCH检验
        8.6.3 收益率与成交量非线性关系的GARCH检验
    8.7 小结
9 影响股价运行的制度性因素
    9.1 公司治理核心问题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9.1.1 公司治理体系比较
        9.1.2 保护投资者权益与公司治理
        9.1.3 国内上市公司公司治理重点
    9.2 证券市场违规约束机制的数量分析
        9.2.1 违规约束机制的核心所在
        9.2.2 数量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9.2.3 结果分析
10 实证的总结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学术成果一览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证券市场违规约束机制的数量分析[J]. 杨义群,刘建和.  技术经济. 2003(10)
[2]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重仓持有股票的市场行为研究[J]. 吴世农,吴育辉.  经济研究. 2003(10)
[3]证券交易中的量价收益分析[J]. 刘建和,杨义群.  技术经济. 2003(08)
[4]现代资产定价理论的比较和发展[J]. 戴金平,李治.  世界经济. 2003(08)
[5]不同检验周期下中国股市价格动量的盈利性研究[J]. 朱战宇,吴冲锋,王承炜.  世界经济. 2003(08)
[6]中国股市市盈率分布特征及国际比较研究[J]. 何诚颖.  经济研究. 2003(09)
[7]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 张新.  金融研究. 2003(08)
[8]中国股市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 贾权,陈章武.  金融研究. 2003(07)
[9]中国基金经理能正确把握市场时机吗?[J]. 魏先华,朱世武,梁衡义.  世界经济. 2003(06)
[10]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J]. 孙华妤,马跃.  经济研究. 2003(07)



本文编号:30799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30799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0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