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2 22:22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金融工具的重要创新之一。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和投资选项,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已成为中国政府相关部委、金融机构及其他国内外市场参与者所关注的课题之一,并被广泛地认为是中国全融市场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及其与国际标准接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理论上来说,中国商业银行之所以需要资产证券化主要是由于资产证券化能够提高银行资产运营的效率,从而优化整个经济资源配置的优势;从现实意义来说,资产证券化能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效率,为我国的银行改制赢得宝贵的时间。而且也为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提供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也面临着许多的难题和风险,需要在运作过程和运作环境方面继续不断的改革创新。本文的独到之处主要有两点:第一,本文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及最新案例进行了比较深入和细致的分析,并总结了其特点,这为今后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第二,对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具体模式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想法,包括交易结构的创新思路,法律的完善、证券市场的发展、政府的支持等等。
【文章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2.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现状
2.1.1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突破口
2.1.2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根本动因
2.1.3 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改革的不足之处
2.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2.2.1 从现实情况来看,可以丰富国有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的手段
2.2.2 从理论上分析,可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的配置效率
2.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积极作用
2.3.1 有助于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结构,提高资金周转和流通的效率
2.3.2 提供了处理不良资产和分散投资风险的新渠道,通过发展表外业务减少对资本金的要求
2.3.3 可以拓展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2.3.4 可以提高处理不良资产的效率,缩减处置时间
2.3.5 可以丰富和完善中国的资本市场结构,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渠道
2.3.6 可以体现国家调控经济手段的市场化趋向
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主体制度与流程设计
3.1 探索处置不良资产新模式
3.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市场主体
3.2.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自身特点
3.2.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关系主体
3.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流程设计
3.3.1 构建贷款组合
3.3.2 特设机构的设立和运作
3.3.3 债权的转移
3.3.4 信用增级
3.3.5 信用评级
3.3.6 债权担保证券的设计和发行
3.3.7 获得证券发行收入,向原始权益人支付购买价格
3.3.8 服务机构对不良资产进行管理并按时收回资产收益
3.3.9 向投资者支付本金和利息
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实践
4.1 建设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情况
4.1.1 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
4.1.2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特点
4.2 资产证券化带来的变化
4.2.1 风险管理更加严格
4.2.2 内部设立防火墙,实行区别管理
4.2.3 经办行贷款考核受到一定影响
4.3 资产证券化引起的思考
4.3.1 资产证券化创新意义深远
5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难点及风险研究
5.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难点分析
5.1.1 特设信托机构SPV缺位,完成“真实出售”困难大
5.1.2 不良资产会计上的表外化难以实现
5.1.3 控制权没有转移进一步影响了真实出售和表外化
5.1.4 当期需要核销大量损失,财务负担过重,面临经营利润指标压力
5.1.5 中介机构的公正性和专业技术人才难以保证
5.1.6 资本市场不发达对不良资产证券化造成的障碍
5.1.7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面临着许多的法律限制
5.1.8 缺乏统一的资产证券化监管和协调体系
5.1.9 信用制度上的障碍
5.1.10 缺乏明确的会计处理原则和税收优惠政策
5.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5.2.1 利率风险
5.2.2 提前偿付风险
5.2.3 策略风险
5.2.4 定价风险
5.2.5 流动性风险
5.2.6 信誉风险
5.2.7 信用风险
5.2.8 交易风险
5.2.9 借款人风险,也可以称为贷款风险
5.2.10 房贷证券化带来泡沫风险
5.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对策建议
5.3.1 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完善法律环境
5.3.2 完善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和税收政策
5.3.3 建立市场化的社会资本结构和资本流通渠道,加快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的发展
5.3.4 规范专业服务机构
5.3.5 从经济制度上构造风险外部转移的空间
5.3.6 建立统一的资产证券化监管体系
5.3.7 拓展资产证券化的疆域
5.3.8 完善资产证券化的内在机制
5.3.9 进一步完善业务处理系统对证券化的支撑力度
5.3.10 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与思考[J]. 刘红梅. 现代金融. 2006(12)
[2]解读建行的资产证券化方案[J]. 韩广智. 银行家. 2006(03)
[3]资本约束条件下中国银行业证券化资产的选择[J]. 慕刘伟,张晓怡. 金融研究. 2005(12)
[4]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障碍与对策[J]. 武巧珍. 生产力研究. 2005(08)
[5]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思考[J]. 韩伟明,李似鸿. 金融与经济. 2005(05)
[6]资产证券化: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一种新工具[J]. 李永鹏.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4(09)
[7]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收益分析与风险管理——资产证券化对发起人的影响[J]. 彭惠,李勇. 国际金融研究. 2004(06)
[8]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及实施设想[J]. 彭惠. 金融论坛. 2004(03)
[9]资产证券化与银行业的重新定位[J]. 薛敬孝,曾令波. 南开管理评论. 2002(05)
[10]关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的思考[J]. 周月秋.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4)
本文编号:3116068
【文章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2.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现状
2.1.1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突破口
2.1.2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根本动因
2.1.3 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改革的不足之处
2.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2.2.1 从现实情况来看,可以丰富国有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的手段
2.2.2 从理论上分析,可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的配置效率
2.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积极作用
2.3.1 有助于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结构,提高资金周转和流通的效率
2.3.2 提供了处理不良资产和分散投资风险的新渠道,通过发展表外业务减少对资本金的要求
2.3.3 可以拓展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2.3.4 可以提高处理不良资产的效率,缩减处置时间
2.3.5 可以丰富和完善中国的资本市场结构,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渠道
2.3.6 可以体现国家调控经济手段的市场化趋向
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主体制度与流程设计
3.1 探索处置不良资产新模式
3.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市场主体
3.2.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自身特点
3.2.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关系主体
3.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流程设计
3.3.1 构建贷款组合
3.3.2 特设机构的设立和运作
3.3.3 债权的转移
3.3.4 信用增级
3.3.5 信用评级
3.3.6 债权担保证券的设计和发行
3.3.7 获得证券发行收入,向原始权益人支付购买价格
3.3.8 服务机构对不良资产进行管理并按时收回资产收益
3.3.9 向投资者支付本金和利息
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实践
4.1 建设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情况
4.1.1 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
4.1.2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特点
4.2 资产证券化带来的变化
4.2.1 风险管理更加严格
4.2.2 内部设立防火墙,实行区别管理
4.2.3 经办行贷款考核受到一定影响
4.3 资产证券化引起的思考
4.3.1 资产证券化创新意义深远
5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难点及风险研究
5.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难点分析
5.1.1 特设信托机构SPV缺位,完成“真实出售”困难大
5.1.2 不良资产会计上的表外化难以实现
5.1.3 控制权没有转移进一步影响了真实出售和表外化
5.1.4 当期需要核销大量损失,财务负担过重,面临经营利润指标压力
5.1.5 中介机构的公正性和专业技术人才难以保证
5.1.6 资本市场不发达对不良资产证券化造成的障碍
5.1.7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面临着许多的法律限制
5.1.8 缺乏统一的资产证券化监管和协调体系
5.1.9 信用制度上的障碍
5.1.10 缺乏明确的会计处理原则和税收优惠政策
5.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5.2.1 利率风险
5.2.2 提前偿付风险
5.2.3 策略风险
5.2.4 定价风险
5.2.5 流动性风险
5.2.6 信誉风险
5.2.7 信用风险
5.2.8 交易风险
5.2.9 借款人风险,也可以称为贷款风险
5.2.10 房贷证券化带来泡沫风险
5.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对策建议
5.3.1 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完善法律环境
5.3.2 完善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和税收政策
5.3.3 建立市场化的社会资本结构和资本流通渠道,加快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的发展
5.3.4 规范专业服务机构
5.3.5 从经济制度上构造风险外部转移的空间
5.3.6 建立统一的资产证券化监管体系
5.3.7 拓展资产证券化的疆域
5.3.8 完善资产证券化的内在机制
5.3.9 进一步完善业务处理系统对证券化的支撑力度
5.3.10 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与思考[J]. 刘红梅. 现代金融. 2006(12)
[2]解读建行的资产证券化方案[J]. 韩广智. 银行家. 2006(03)
[3]资本约束条件下中国银行业证券化资产的选择[J]. 慕刘伟,张晓怡. 金融研究. 2005(12)
[4]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障碍与对策[J]. 武巧珍. 生产力研究. 2005(08)
[5]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思考[J]. 韩伟明,李似鸿. 金融与经济. 2005(05)
[6]资产证券化: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一种新工具[J]. 李永鹏.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4(09)
[7]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收益分析与风险管理——资产证券化对发起人的影响[J]. 彭惠,李勇. 国际金融研究. 2004(06)
[8]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及实施设想[J]. 彭惠. 金融论坛. 2004(03)
[9]资产证券化与银行业的重新定位[J]. 薛敬孝,曾令波. 南开管理评论. 2002(05)
[10]关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的思考[J]. 周月秋.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4)
本文编号:31160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311606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