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金融安全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7 17:36
  本论文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通过对风险及风险社会概念的揭示,并对风险社会中的金融风险与危机问题的历史考察,指出金融风险是风险社会中的一种特殊风险,其形成决不是偶然的,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部矛盾运动引起的,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结果。关于金融风险与危机等金融安全问题的形成,西方国家以及我国某些学者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特别是西方学者企图缓和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坚持一种非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最终它无法使西方国家克服自身内部存在的固有矛盾,因而也无法克服金融安全问题困境。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以社会物质生活为出发点,从社会物质生活中去研究货币金融问题。他的世界历史理论给人们揭示金融风险与危机提供了新的哲学视角。在马克思看来,金融风险与危机是人们从事客观经济物质活动的产物,是在人们相互历史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是资本全球扩展的结果。现代金融风险充分体现了人对货币及其金融衍生工具的破坏力量的扩张与反扩张的对立统一关系,实际上体现了人与人主体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历史现实,透过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发生的表面现象,通过它的发生现实条件的深刻分析,从而揭示了金...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四、本论文的创新点及其不足
第一章 风险社会中的金融风险与危机
    一、何谓风险与风险社会
    二、金融风险——风险社会中的一种特殊风险
    三、金融风险与危机的历史考察
        3.1 从历史上看通货膨胀
        3.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金融危机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金融风险与危机问题的不同解答
    一、古典经济学家的货币信用理论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理论解释
        2.1 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理论
        2.2 西方经济学家的金融危机理论
    三、中国某些学者关于金融风险与危机理论
    四、金融风险与危机理论中的历史观问题
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金融风险与危机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确立及马克思研究货币金融问题的出发点
    二、马克思的金融风险与危机理论
    三、腐败——酿成金融风险与危机的祸根
    四、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霸权——现代金融风险与危机爆发的助推剂
    五、防范金融风险与危机以及保持金融稳定何以可能
    六、资本的历史终结——消除金融风险与危机的唯一途径
第四章 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的历史与现实
    一、关于中国金融风险与危机问题的历史透视
    二、现代中国金融风险与危机问题的实证分析
    三、应对风险挑战——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难题
    四、金融安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安全的核心
第五章 解决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的实践之思
    一、关于中国探索解决金融安全问题实践路径回顾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与中国金融发展
    三、深化改革开放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四、加强金融监管与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五、深化金融反腐败与维护金融安全
    六、中国“和平崛起”与维护金融安全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面深化金融改革 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J]. 温家宝.  求是. 2007(05)
[2]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及其现实根据[J]. 吴元梁.  哲学研究. 2007(02)
[3]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刍议——兼谈国际金融监管发展的趋势[J]. 郑兴.  科技创业月刊. 2007(02)
[4]解读流动性过剩[J]. 黄向庆,唐志新,王春林.  金融纵横. 2007(03)
[5]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J]. 陆磊.  金融研究. 2007(01)
[6]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兼析皮埃尔·哈道特的哲学观[J]. 李文阁.  哲学研究. 2007(01)
[7]金融衍生品:在风雨中前行——2006中国金融衍生品大会侧记[J]. 王东升.  中国金融家. 2006(11)
[8]完善银行监管制度的途径[J]. 王莹,王兴东.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6(05)
[9]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 冷溶.  求是. 2006(14)
[10]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J]. 胡锦涛.  求是. 2006(13)



本文编号:3612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3612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e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