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02 13:34
基于价值的管理(VBM)是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企业界出现,经麦肯锡顾问公司提倡和推广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基于价值的管理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观念为先导,将企业的财务、战略、内部控制、激励机制等作为实现企业价值战略的各项职能活动,融预期、计量、控制、激励甚至于企业文化等于一体的全员参与的管理系统,强调企业价值在企业管理理念中的核心地位。 中国股市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上市公司的市值表现与全体股东的利益密切相关,上市公司追求的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转变为公司价值最大化,上市公司的角色定位也从过去偏向于大股东的再融资工具转变成为全体股东管理价值与创造价值的平台,上市公司的股东及管理层开始关注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由此产生了市值管理的管理理念。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在价值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与合规的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 市值管理需要建立一个以价值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正确地衡量公司的价值创造,有效地进行价值创造的管理和监控,合理并富有激励作用地分享所创造的价值。因此,市值管理的内容由价值创造、价值经营和价...
【文章页数】:1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基于价值的管理理论的研究
1.4.2 关于EVA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1.4.3 关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研究
1.4.4 文献小结及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1 研究内容
1.5.2 结构安排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回顾
2.1 资本结构理论
2.1.1 资本结构的涵义
2.1.2 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
2.1.3 现代资本结构的基础理论——MM理论
2.1.4 现代资本结构的主流理论
2.2 战略管理理论
2.2.1 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
2.2.2 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
2.2.3 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2.3 公司治理理论
2.3.1 公司治理的内涵
2.3.2 公司治理的核心理论
2.3.3 公司治理模型
2.4 价值管理理论
2.4.1 价值管理的内涵
2.4.2 价值管理的框架结构
2.4.3 价值管理的内容
2.4.4 价值管理的分析步骤
2.4.5 价值管理的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产生及现状分析
3.1 市值的内涵
3.1.1 市值的概念
3.1.2 市值与公司价值的关系
3.2 市值管理的内涵
3.3 市值管理与价值管理的关系
3.3.1 市值管理与价值管理的相同点
3.3.2 市值管理与价值管理的不同点
3.4 市值管理的必要性
3.4.1 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
3.4.2 提高上市公司融资能力的需要
3.4.3 实施资本运作的需要
3.4.4 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需要
3.5 市值管理的内容
3.5.1 市值管理中的价值创造活动
3.5.2 市值管理中的价值实现活动
3.5.3 市值管理中的价值经营活动
3.6 市值管理的手段
3.6.1 危机公关
3.6.2 股权激励
3.6.3 资本运作
3.7 市值溢价途径
3.7.1 主业溢价
3.7.2 公司管理和治理质量溢价
3.7.3 投资者偏好溢价
3.8 市值管理的评价
3.8.1 市值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3.8.2 市值管理的评价方法
3.9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现状分析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创造驱动要素分析
4.1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在价值创造驱动要素分析
4.1.1 平衡计分卡与改进的平衡计分卡
4.1.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在价值创造驱动要素分析
4.2 财务性价值驱动要素分析
4.2.1 创造价值的投资策略
4.2.2 创造价值的融资策略
4.2.3 创造价值的资本运营
4.3 公司治理价值驱动要素分析
4.3.1 创造价值的股东大会机制
4.3.2 创造价值的董事会机制
4.3.3 创造价值的监事会机制
4.3.4 创造价值的经营者激励机制
4.4 客户关系管理价值驱动要素分析
4.4.1 CRM的内涵
4.4.2 CRM的价值管理方法
4.4.3 CRM的功能层面
4.5 投资者关系管理价值驱动要素分析
4.5.1 IRM的内容
4.5.2 IRM的意义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A股上市公司当前经济价值评价的实证研究
5.1 中国A股上市公司当前经济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5.2 EVA模型
5.2.1 EVA的含义
5.2.2 EVA的计算公式
5.3 EVA评价的实证分析
5.4 因子分析模型
5.4.1 因子分析方法
5.4.2 因子分析模型
5.5 中国A股上市公司当前经济价值评价的实证分析
5.5.1 数据来源
5.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5.3 相关性分析
5.5.4 因子分析
5.5.5 当前经济价值评价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A股上市公司内在经济价值评价的实证研究
6.1 中国A股上市公司价值经营系统及其运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6.1.1 财务管理能力评价指标
6.1.2 公司治理水平评价指标
6.1.3 客户关系管理评价指标
6.1.4 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指标
6.2 中国A股上市公司价值经营能力评价模型
6.2.1 灰色聚类决策方法
6.2.2 基于Hausdauff度量的模糊TOPSIS方法
6.2.3 评价方法
6.3 中国A股上市公司价值经营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6.3.1 灰色聚类评价
6.3.2 基于Hausdauff度量的模糊TOPSIS评价
6.4 中国A股上市公司内在经济价值评价
6.4.1 中国A股上市公司内在经济价值评价模型
6.4.2 中国A股上市公司内在经济价值评价的实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A股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相关性研究
7.1 市场有效性的相关理论
7.1.1 市场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7.1.2 有效市场的定义与分类
7.2 MVA的含义及其与EVA的关系
7.2.1 MVA的含义
7.2.2 MVA与EVA的关系
7.3 中国A股市场有效性检验
7.3.1 MVA与EVA的相关分析
7.3.2 MVA与EVA的回归分析
7.4 中国A股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相关性研究
7.4.1 价值实现的评价
7.4.2 中国A股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关联度评价的实证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加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建议
8.1 强化市值管理理念,完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体系
8.2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创造能力
8.2.1 优化资本结构
8.2.2 充分运用资本运作手段
8.2.3 提高财务决策水平
8.2.4 建立良好的财务估价体系
8.2.5 加强实行EVA的信息化建设
8.3 努力做好价值实现工作,使市值充分反映内在价值
8.3.1 信息披露工作
8.3.2 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
8.3.3 公共关系维护工作
8.4 加大价值经营力度,促进上市公司持续、快速、稳健发展
8.4.1 选准主业,实现主业溢价
8.4.2 提升核心竞争力,争取优势的竞争地位
8.4.3 切实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股票的管理溢价
8.4.4 科学制定股权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股权激励的正效应
8.4.5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8.5 加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社会责任
8.6 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环境质量
8.6.1 保障证券监管机构的独立地位,建立市场化的监管制度
8.6.2 以市场化为导向,改革新股发行制度
8.6.3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环境
第九章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9.2.1 研究局限
9.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注释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869773
【文章页数】:1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基于价值的管理理论的研究
1.4.2 关于EVA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1.4.3 关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研究
1.4.4 文献小结及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1 研究内容
1.5.2 结构安排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回顾
2.1 资本结构理论
2.1.1 资本结构的涵义
2.1.2 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
2.1.3 现代资本结构的基础理论——MM理论
2.1.4 现代资本结构的主流理论
2.2 战略管理理论
2.2.1 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
2.2.2 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
2.2.3 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2.3 公司治理理论
2.3.1 公司治理的内涵
2.3.2 公司治理的核心理论
2.3.3 公司治理模型
2.4 价值管理理论
2.4.1 价值管理的内涵
2.4.2 价值管理的框架结构
2.4.3 价值管理的内容
2.4.4 价值管理的分析步骤
2.4.5 价值管理的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产生及现状分析
3.1 市值的内涵
3.1.1 市值的概念
3.1.2 市值与公司价值的关系
3.2 市值管理的内涵
3.3 市值管理与价值管理的关系
3.3.1 市值管理与价值管理的相同点
3.3.2 市值管理与价值管理的不同点
3.4 市值管理的必要性
3.4.1 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
3.4.2 提高上市公司融资能力的需要
3.4.3 实施资本运作的需要
3.4.4 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需要
3.5 市值管理的内容
3.5.1 市值管理中的价值创造活动
3.5.2 市值管理中的价值实现活动
3.5.3 市值管理中的价值经营活动
3.6 市值管理的手段
3.6.1 危机公关
3.6.2 股权激励
3.6.3 资本运作
3.7 市值溢价途径
3.7.1 主业溢价
3.7.2 公司管理和治理质量溢价
3.7.3 投资者偏好溢价
3.8 市值管理的评价
3.8.1 市值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3.8.2 市值管理的评价方法
3.9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现状分析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创造驱动要素分析
4.1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在价值创造驱动要素分析
4.1.1 平衡计分卡与改进的平衡计分卡
4.1.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在价值创造驱动要素分析
4.2 财务性价值驱动要素分析
4.2.1 创造价值的投资策略
4.2.2 创造价值的融资策略
4.2.3 创造价值的资本运营
4.3 公司治理价值驱动要素分析
4.3.1 创造价值的股东大会机制
4.3.2 创造价值的董事会机制
4.3.3 创造价值的监事会机制
4.3.4 创造价值的经营者激励机制
4.4 客户关系管理价值驱动要素分析
4.4.1 CRM的内涵
4.4.2 CRM的价值管理方法
4.4.3 CRM的功能层面
4.5 投资者关系管理价值驱动要素分析
4.5.1 IRM的内容
4.5.2 IRM的意义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A股上市公司当前经济价值评价的实证研究
5.1 中国A股上市公司当前经济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5.2 EVA模型
5.2.1 EVA的含义
5.2.2 EVA的计算公式
5.3 EVA评价的实证分析
5.4 因子分析模型
5.4.1 因子分析方法
5.4.2 因子分析模型
5.5 中国A股上市公司当前经济价值评价的实证分析
5.5.1 数据来源
5.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5.3 相关性分析
5.5.4 因子分析
5.5.5 当前经济价值评价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A股上市公司内在经济价值评价的实证研究
6.1 中国A股上市公司价值经营系统及其运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6.1.1 财务管理能力评价指标
6.1.2 公司治理水平评价指标
6.1.3 客户关系管理评价指标
6.1.4 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指标
6.2 中国A股上市公司价值经营能力评价模型
6.2.1 灰色聚类决策方法
6.2.2 基于Hausdauff度量的模糊TOPSIS方法
6.2.3 评价方法
6.3 中国A股上市公司价值经营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6.3.1 灰色聚类评价
6.3.2 基于Hausdauff度量的模糊TOPSIS评价
6.4 中国A股上市公司内在经济价值评价
6.4.1 中国A股上市公司内在经济价值评价模型
6.4.2 中国A股上市公司内在经济价值评价的实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A股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相关性研究
7.1 市场有效性的相关理论
7.1.1 市场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7.1.2 有效市场的定义与分类
7.2 MVA的含义及其与EVA的关系
7.2.1 MVA的含义
7.2.2 MVA与EVA的关系
7.3 中国A股市场有效性检验
7.3.1 MVA与EVA的相关分析
7.3.2 MVA与EVA的回归分析
7.4 中国A股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相关性研究
7.4.1 价值实现的评价
7.4.2 中国A股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关联度评价的实证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加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建议
8.1 强化市值管理理念,完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体系
8.2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创造能力
8.2.1 优化资本结构
8.2.2 充分运用资本运作手段
8.2.3 提高财务决策水平
8.2.4 建立良好的财务估价体系
8.2.5 加强实行EVA的信息化建设
8.3 努力做好价值实现工作,使市值充分反映内在价值
8.3.1 信息披露工作
8.3.2 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
8.3.3 公共关系维护工作
8.4 加大价值经营力度,促进上市公司持续、快速、稳健发展
8.4.1 选准主业,实现主业溢价
8.4.2 提升核心竞争力,争取优势的竞争地位
8.4.3 切实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股票的管理溢价
8.4.4 科学制定股权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股权激励的正效应
8.4.5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8.5 加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社会责任
8.6 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环境质量
8.6.1 保障证券监管机构的独立地位,建立市场化的监管制度
8.6.2 以市场化为导向,改革新股发行制度
8.6.3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环境
第九章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9.2.1 研究局限
9.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注释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8697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3869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