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债信用利差影响因素分析 ——以江苏省区县级城投债为例
发布时间:2025-04-27 01:57
分税制度确立了分权制财政体系“一级政府、一级事权”的制度基础,随着政府事权和财权的不对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应运而生。从1993年第一只城投债发行以来,城投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近年来,城投债发行量越来越高,2014年,城投债拉开强监管序幕,监管和发行管理逐步走向专业化。
城投债信用风险在2007年第一例城投债发生技术性违约后逐步开始暴露。如何平衡收益和风险,成为监管和市场的共识。本文试着研究城投债信用利差的影响因素,并以江苏省区县级城投债数据为研究样本,提取2018年至2022年样本数据,从不同城投债利差影响因素切入。
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文献,分析国外市政债券和国内城投债在利差影响因素方面不同的研究成果,然后提出了城投债利差发展现状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现状从理论层面提出了城投债利差的不同影响因素。解释变量选取来自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四个维度,包括宏观经济因素、政府因素、主体因素和债券因素。在实证分析部分,通过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和建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1)宏观经济因素对于城投债信用利差有影响,但是影响程度有限,资金市场价格对城投债...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一、本文创新点
二、本文不足点
第二章 城投债利差发展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二、城投债信用利差
三、城投债利差分析理论
第二节 城投债和城投债利差发展历程
第三节 城投债发展现状
一、我国城投债的发行情况
二、我国城投债的期限分布
三、我国城投债的评级情况
四、我国城投债的区域和品种分布
第四节 城投债和城投债利差发展问题
一、城投债信用利差中位数低位震荡影响因素更细化
二、城投债不同等级二级市场信用利差快速收窄后逐步走阔
三、不同期限城投债二级市场信用利差逐步收拢
四、不同地区城投债信用利差最近几年逐步走阔
第五节 江苏省城投债和城投债利差发展问题
一、江苏省城投债发展情况和问题
二、江苏省城投债利差发展情况和问题
三、江苏省城投债区域利差情况和问题
第三章 城投债利差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城投债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一、宏观经济因素
二、地方政府因素
三、发行主体因素
四、其他因素
第二节 有关城投债信用利差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
第四章 城投债利差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设计思路
第二节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一、被解释变量
二、解释变量
三、控制变量
四、样本选取
第三节 变量描述性统计
第四节 相关系数矩阵
第五节 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二、异质性分析
第六节 稳健性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4041700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一、本文创新点
二、本文不足点
第二章 城投债利差发展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二、城投债信用利差
三、城投债利差分析理论
第二节 城投债和城投债利差发展历程
第三节 城投债发展现状
一、我国城投债的发行情况
二、我国城投债的期限分布
三、我国城投债的评级情况
四、我国城投债的区域和品种分布
第四节 城投债和城投债利差发展问题
一、城投债信用利差中位数低位震荡影响因素更细化
二、城投债不同等级二级市场信用利差快速收窄后逐步走阔
三、不同期限城投债二级市场信用利差逐步收拢
四、不同地区城投债信用利差最近几年逐步走阔
第五节 江苏省城投债和城投债利差发展问题
一、江苏省城投债发展情况和问题
二、江苏省城投债利差发展情况和问题
三、江苏省城投债区域利差情况和问题
第三章 城投债利差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城投债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一、宏观经济因素
二、地方政府因素
三、发行主体因素
四、其他因素
第二节 有关城投债信用利差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
第四章 城投债利差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设计思路
第二节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一、被解释变量
二、解释变量
三、控制变量
四、样本选取
第三节 变量描述性统计
第四节 相关系数矩阵
第五节 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二、异质性分析
第六节 稳健性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4041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4041700.html
上一篇:我国新股市场化与定价效率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