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新加坡与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发展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6 20:05

  本文关键词:新加坡与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发展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主权财富基金 新加坡 中国 投资策略


【摘要】:主权财富基金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主权财富基金受到的关注较少。近十年以来,随着全球资源性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全球经济失衡的加剧,中东能源输出国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规模有所扩张。一些国家通过建立主权财富基金,来谋求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近几年,主权财富基金不仅在数量和规模上有了较快增长,而且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表现越来越活跃,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20世纪末期,中国出口导向型战略使得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出现了双顺差,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日益壮大。超额的外汇储备会给中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有效管理外汇储备,中国也走上了建立主权财富基金的道路。随着时间的发展,各国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目的不再局限于外汇储备的投资回报。中国先后建立了四家主权财富基金,分别是中国华安投资有限公司、社保基金全国理事会、中非发展基金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特别是2007年中投建立之后,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速度惊人。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建立为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做出了贡献。但是,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与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一些设立较早、相对成熟的主权财富基金依然存在差距,有很多地方还需要改进。 很多国家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主权财富基金管理模式。新加坡的主权财富基金成立较早,通过多年积极的多元化组合投资,较好地管理了新加坡的外汇资产。新加坡的两家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分别成立于1974年和1981年。它们的运营已经比较成熟,现在已经成为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典范。中国与新加坡同处亚洲,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经济的发展情况有不少类似的地方,两国都是以非资源商品出口收入建立主权财富基金的国家。对新加坡和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进行比较研究,探析两国主权财富基金异同,找出它们的差距所在,对于中国主权财富基金进一步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新加坡设立主权财富基金的原因主要是出于管理外汇储备和提升国联企业竞争力的需要。经过几十年发展,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具有以下特点:政府背景强大、市场化水平高、透明度较高、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法律规定明确、投资策略因时制宜、收益较稳定。 然后对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中国设立主权财富基金的原因主要是实现外汇储备、养老储备金的有效管理和践行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具有以下特点:资金规模庞大、发展迅速、政府背景复杂、市场化水平低、初始资金来源不同、透明度较低、欠缺整体战略。 接着对新加坡与中国主权财富基金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分析了两国主权财富基金的相似之处——设立动因、资产配置策略和投资理念;然后分析了两国主权财富基金的差异所在——市场化水平、基金定位、透明度、风险管理能力、法律约束情况;最后分析了对两国主权财富基金比较分析的思考。 最后对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提出建议。建议如下:资产配置多元化,明确定位各基金,提高市场化水平和透明度、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和法律体系,加快监管机构建设,有效应对“金融保护主义”。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新加坡和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得出了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市场化水平低、基金定位不明确、透明度较低、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缺乏主权财富基金法律的结论,探求了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的成功经验中可供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借鉴之处。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由于研究主题的特殊性,不容易找到适合分析的模型,所以论文没有采用实证分析,只是运用数据和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些建议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验。第二,由于主权财富基金的透明度较低,两国主权财富基金的信息披露不多,获得相关数据较少,对其描述不够充分。
【关键词】:主权财富基金 新加坡 中国 投资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33.39;F832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0
  • 1 绪论10-20
  •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0-11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文献综述11-18
  • 1.2.1 关于主权财富基金概念的文献综述11-12
  • 1.2.2 关于主权财富基金起因的文献综述12-13
  • 1.2.3 关于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发展的文献综述13-15
  • 1.2.4 关于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发展的文献综述15-17
  • 1.2.5 关于新加坡和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发展比较研究的文献综述17-18
  • 1.2.6 文献述评18
  • 1.3 内容结构安排18-19
  • 1.3.1 论文主要内容18-19
  • 1.3.2 论文研究方法19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19-20
  • 1.4.1 创新之处19
  • 1.4.2 不足之处19-20
  • 2 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20-28
  • 2.1 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的设立动因20-21
  • 2.1.1 战略性行业的有效管理20
  • 2.1.2 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20-21
  • 2.2 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的概况21-23
  • 2.2.1 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的数量及规模21-22
  • 2.2.2 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的种类22-23
  • 2.3 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特点23-27
  • 2.3.1 政府背景强大23
  • 2.3.2 市场化水平高23-24
  • 2.3.3 透明度较高24-25
  • 2.3.4 风险管理体系完善25-26
  • 2.3.5 法律规定明确26
  • 2.3.6 资产配置策略因时制宜26-27
  • 2.3.7 收益较稳定27
  • 2.4 小结27-28
  • 3 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28-37
  • 3.1 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设立动因28-30
  • 3.1.1 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28-29
  • 3.1.2 跨代平滑国家财富29-30
  • 3.1.3 国家战略的有效实现30
  • 3.2 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概况30-33
  • 3.2.1 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数量及规模30-32
  • 3.2.2 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种类32-33
  • 3.3 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特点33-36
  • 3.3.1 资产规模庞大33
  • 3.3.2 发展速度迅猛33-34
  • 3.3.3 政府背景复杂34-35
  • 3.3.4 初始资金来源不同35
  • 3.3.5 透明度较低35-36
  • 3.3.6 战略零散化36
  • 3.4 小结36-37
  • 4 新加坡与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比较分析37-55
  • 4.1 新加坡与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相似之处37-46
  • 4.1.1 设立动因相似37-38
  • 4.1.2 资产配置策略相似38-45
  • 4.1.3 投资理念相似45-46
  • 4.2 新加坡与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差异之处46-51
  • 4.2.1 市场化程度差异46-47
  • 4.2.2 基金定位差异47-48
  • 4.2.3 透明度差异48-49
  • 4.2.4 风险管理能力差异49-50
  • 4.2.5 法律约束差异50-51
  • 4.3 中新主权财富基金比较分析的思考51-54
  • 4.3.1 中新主权财富基金存在差距的原因探析51-53
  • 4.3.2 中新主权财富基金的影响探析53-54
  • 4.4 小结54-55
  • 5 对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建议55-60
  • 5.1 微观层面55-58
  • 5.1.1 实施多元化资产配置策略55-56
  • 5.1.2 提高市场化程度56
  • 5.1.3 准确定位基金56-57
  • 5.1.4 提高信息透明度57
  • 5.1.5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57-58
  • 5.2 宏观层面58-59
  • 5.2.1 健全主权财富基金法律58
  • 5.2.2 加快监管机构建设58-59
  • 5.2.3 积极应对“金融保护主义”59
  • 5.3 小结59-60
  • 6 结论60-61
  • 参考文献61-64
  • 后记64-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迎春;;主权财富基金发展及跨境投资理论研究[J];财政研究;2010年08期

2 曹玉娜;;东盟两大知名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探析[J];东南亚纵横;2009年04期

3 苗迎春;;主权财富基金的对外投资与中国海外利益的维护[J];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02期

4 苗迎春;;主权财富基金对宏观经济运行及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J];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06期

5 巴曙松;;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发展研究;2009年08期

6 巴曙松;;主权财富基金监管的探索与实践[J];发展研究;2009年09期

7 何帆;陈平;;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新加坡、挪威的经验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06期

8 周学海;;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与争论[J];国际论坛;2008年01期

9 黄梅波;熊爱宗;;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经验与启示[J];国际论坛;2008年03期

10 张明;;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投资行为的转变[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5期



本文编号:527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527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3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