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新常态下我国国债规模与可持续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07:13

  本文关键词:新常态下我国国债规模与可持续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国债规模 国债指标分析 国债可持续性


【摘要】:在次贷危机发生后的"后危机时代"中,为了摆脱经济低迷的困境,各国都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我国经济在进入新常态阶段后,为了稳住经济增长速度,保证稳定就业,财政政策有着扩张的冲动,而对国债风险的测度和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本文的结果,我国国债无论是从指标分析还是可持续性的角度来看都是健康良好的,但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下,依然要做好对国债的风险防控。
【作者单位】: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国债规模 国债指标分析 国债可持续性
【分类号】:F812.5
【正文快照】: 一、引言在次贷危机发生后的“后危机时代”中,为了摆脱经济低迷的困境,各国都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但是,不断扩张的财政赤字与日积月累的国债余额也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债务压力。美国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12年2月7日的国会听证会上首次提出了“财政悬崖”这个概念来警示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蕊;关于我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赵福禄;浅析中国国债规模[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林晓艳;我国国债规模及其风险防范[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余良;国债规模之我见[J];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03期

5 刘少波,丁菊红;我国国债规模及国债政策取向新探[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黄佐敇;许长新;;中国国债规模研究综述[J];经济经纬;2005年06期

7 毛剑波;谭建梅;;我国适度国债规模研究[J];技术与市场;2006年04期

8 李科;崔丹;;对我国国债规模适度性的探讨[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年02期

9 赵军;国债规模扩大的原因及合理对策[J];成人高教学刊;1996年06期

10 王兰丽;对我国国债规模问题的新思考[J];辽宁财税;199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玲玲;刘黎明;裴蓓;;国债规模的最优控制模型[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2 孙玉栋;谭云;;国债规模对通货膨胀的作用机制[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孙玉栋;谭云;;国债规模对通货膨胀的作用机制[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奇;目前国债规模过大了吗[N];经济日报;2004年

2 苏文;中国4月减持美国债规模创7年之最[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张朝晖 高健;我国持有美国国债规模再上8000亿美元[N];中国证券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高健;美“第一家庭”没有负债[N];中国证券报;2011年

5 记者 严湘君;黑田暗示“宽松”不变 日本国债规模“与日俱增”[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6 王延春;积极财政投向调整 明年国债规模适度压缩[N];经济观察报;2003年

7 卢铮;6月海外投资者买入美国债规模下降[N];中国证券报;2007年

8 记者 肖莹莹;美国债规模创历史新高[N];经济参考报;2010年

9 卢铮邋任晓;我国持有美国国债规模达5065亿美元[N];中国证券报;2008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吴心韬;日本公布未来10年财政战略[N];中国证券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涂立桥;国债规模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何代欣;国债规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研;我国国债规模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洪源;我国国债规模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张金兴;我国适度国债规模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4 张龙;我国国债规模及相应风险的实证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5 牛海鑫;我国国债的适度规模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6 谷朴;国债规模及期限结构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年

7 屠俊;国债规模及其最佳发行策略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刘文锋;我国适度国债规模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9 张玉林;中国国债规模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兴强;我国国债规模的实证研究(1979-2003)[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81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981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4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