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新型PEC柱-钢梁中节点摩擦耗能型部分自复位连接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7 16:24

  本文选题:新型PEC柱 + 部分自复位连接 ; 参考:《土木工程学报》2016年04期


【摘要】:为研究摩擦耗能T形连接件部分自复位连接的抗震性能,考虑PEC柱布置方式,按1∶1.6缩尺比例设计制作2个新型PEC柱-钢梁中节点试件模型,并进行水平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基于试验测试数据整理,对试件的滞回性能、承载能力、耗能能力、自复位功效和节点传力机理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摩擦耗能T形连接件部分自复位连接通过预拉杆和摩擦耗能T形连接件有效实现了"自复位功效与耗能能力有机统一"的性态设计目标;PEC柱布置方式决定其受力性能,且改变了节点梁柱刚度匹配,从而影响到连接形式受力性能的发展进程和试件损伤分布规律;对穿螺栓和预拉杆实现了节点域混凝土斜压带传力模式,相应降低了节点域腹板的抗剪性能要求;所有试件层间侧移角达到中震层间侧移角限值0.02rad之前,节点与连接基本无残余转角,而当层间侧移角超过大震层间侧移角限值0.035rad时,试件承载能力仍呈增大趋势、且对应节点与连接残余转角不超过0.01rad,即该连接形式具有良好的自复位功效和抗倒塌性能。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partially reset joints of friction energy-dissipation T-joints, considering the arrangement of PEC columns, two new model specimens of PEC column-steel beams were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according to the scale of 1: 1.6 scale, and the horizontal low-cycle reciprocating load tests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test data, the hysteretic performance, load-carrying capacity, energy dissipation ability, self-reset effect and the mechanism of node force transfer of the specimen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tial self-reset connection of friction energy dissipation T-joint can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organic unity of self-reset effect and energy dissipation ability" through pre-tension rod and friction energy-dissipation T-joint. Determine its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Liang Zhu stiffness matching of the joints is changed, which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joints and the damage distribution of the specimens, and realizes the load transfer mode of the concrete baroclinic band in the joint domain for the bolt and the pretension bar. The shear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of the web in the joint domain are reduced accordingly. Before the lateral displacement angle of all the specimens reached the mid-earthquake interlayer lateral shift angle limit 0.02rad, there is basically no residual angle between the node and the connection, but when the interlayer lateral displacement angle exceeds the 0.035rad, the interlaminar lateral displacement angle is higher than the seismic interlayer lateral displacement angle limit 0.035rad. The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pecimen is still increasing, and the angle between the corresponding node and the residual joint is less than 0.01rad. that is to say, the joint has good self-reset effect and anti-collapse performance.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学院江苏省结构重点实验室;苏州中固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78286,51078247)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9558) 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研项目(2009-K2-23) 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资助(2014) 江苏省高校首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研修计划(2011)
【分类号】:TU398.9;TU35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西林,李俊兰;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3期

2 朱晓东,冯晓峰,李勇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特点[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1期

3 方晓铭;吴芸;王旭峰;;一种改进的刚性连接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J];结构工程师;2006年04期

4 张鑫;梁猛;赵考重;;配筋灌孔速成墙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5 雍承鑫;;从汶川大地震看羌族碉楼的抗震性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6 金恩平;王秀丽;吴长;;刚度分布对复杂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影响[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8期

7 贾明明;吕大刚;张素梅;蒋守兰;;防屈曲支撑钢框架基于延性的抗震性能设计[J];工程力学;2010年S2期

8 陈万山;杨德健;;局部配筋对页岩空心砖墙体抗震性能影响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11年14期

9 贾连光;李庆文;孙宏达;;扩高比对蜂窝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J];钢结构;2011年10期

10 李斌;;福建省镇(乡)村既有建筑抗震性能调查(Ⅰ)[J];建筑结构;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岩;陈国;杨瑞珍;佘立永;周泉;;现代竹结构住宅抗震性能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2 吴建有;曹万林;魏文湘;郝春森;曲英华;;L型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3 谢强;薛松涛;陈昒;姚谦峰;王清敏;;高层轻板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4 赵均;朱丹;陈向东;;结构参数沿高度方向突变对抗震性能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5 李斌;陈颖;;闽东地区联建房抗震性能研究[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玉岚;蒋沧如;;底部框剪砖房的抗震性能研究[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7 曹炳政;罗奇峰;;浅谈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8 董军;吉小萍;;两类新型隅撑支撑钢框架的抗震性能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9 贾国庆;王曙光;刘伟庆;杜东升;;常州凯悦中心12#楼抗震性能研究[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10 梁钰;孙伟;;施工质量对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丁娟 蔡浩林;力助城建抗震性能普查[N];连云港日报;2010年

2 陈熹熹邋汪晓霞;住宅抗震性能成关注热点 抗震能力可否要写进合同[N];经理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孔华 通讯员 冼云儿 谢宏栋;穗番禺区普查建设工程抗震性能[N];广东建设报;2009年

4 记者 庞磊成;我市将普查建筑物抗震性能[N];潮州日报;2009年

5 王玉;输入门牌便知房子抗震性能[N];广东科技报;2013年

6 记者 谢峰 通讯员 裴蕾;高楼绑“韧带”提抗震性能[N];首都建设报;2013年

7 ;房屋的抗震性能不可小视[N];湖北日报;2000年

8 郭文渊;全面普查建筑物抗震性能[N];湄洲日报;2008年

9 钱铮;日本 建筑定期做“体检”[N];人民日报;2008年

10 赵秀红;制定校舍抗震性能普查加固方案[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冬豹;输变电电气设备典型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2 罗曙光;西部农房抗震与实践[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蒋伟;新型轻质混凝土承重砌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4 王敏仕;煤气化高层工业厂房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程琪;玻璃纤维网增强复合砌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6 邹磊;无粘结预应力板—柱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7 田浩;某平面L形不规则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3年

8 苏志德;外套增层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陈万山;带缝空心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08年

10 王磊;基于Pushover方法对改造建筑物抗震性能的评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429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9429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e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