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城市活力视角下厦门鹭江道社区公共空间提升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23 05:39
【摘要】:城市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不断经历动态更新和传统积累。旧城社区便是城市发展至今的成果,与现代化的住区相比容纳了丰富而生动的生活场景。鹭江道社区所处于的营平片区是厦门城市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厦门旧城空间的典型代表。它保留了各个历史时期在空间上的烙印,并且最大程度保存了旧城的物质面貌和生活形态,时至今日还持续地散发着特有的活力。虽然当下政府强调对于旧城区物质空间的风貌保护,但是却往往忽略了旧城内使用主体及其丰富的生活场景交织形成的空间活力的延续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转变,对老城活力的研究是一个具有实践价值的重要课题。旧城社区内蕴含的复杂而深刻生活逻辑是在地居民与空间长期互动积累形成,一旦破坏将会损失旧城社区内的原生活力,而现代功能建筑对于旧城社区边缘的侵占却总是忽略了这一点。本文的研究着眼于社区公共空间与城市活力的关联,挖掘旧城社区公共空间与居民的互动形成的生活化空间逻辑,以指导触媒发挥积极效应。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概述为以下三个方面:(1)理论研究:通过对公共空间理论及相关研究文献资料的梳理明确本文的研究出发点:侧重于人本主义层面对于旧城内微观生活逻辑的考察,以补充空间形态分析的不足。(2)主体研究:通过对于空间形态的演变发现旧城社区公共空间演变过程中边缘地区空间的断裂导致空间冲突、活力损失等问题。并通过微观生活层面的空间案例分析,总结在地化空间演变以及外来触媒的活化经验,通过比较分析提出指导空间更新的策略。(3)结论启示:通过对于社区公共空间与城市活力的发展原则总结以及提升策略的探讨,对于未来城市更新的研究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可以为其他存在相同问题的旧城区提供一定的指导和经验借鉴。
【图文】:

旧城片区与格格不入的新建筑(图片来源:网络)


科研项目《基于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规划过程及实S108)以及福建省自然基金项目《基于旧城区三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项目编号:2017J01091)的分经历了悠久的历史,然而在封建社会时期,大部分长的状态,我国城市的近代化建设的序幕在清末民济发展而不断提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使得城市化进程迅猛,超脱口集中膨胀、用地盲目紧张、建筑尺度巨大化等,,内部系统结构混乱失控。的

研究范围(图片来源:作者根据高德地图自绘)


江道社区范围为东至横竹路、开禾路,西至鹭江道,南至大同路线,北至厦路,由这五条道路围合成的矩形区域,占地面积约为 11 公顷。鹭江社区位于平旧城片内的西侧,,沿鹭江道呈带形分布。该片区西侧为鹭江道起始路段,鼓浪屿隔海相对;东侧为营平旧城片区腹地;南侧开元路、大同路为厦门最开辟的近代马路代表,并且紧邻厦门市中山路商业区;社区要地理位置优越,城历史悠久。(如图 1.2)。图 1.2 研究范围(图片来源:作者根据高德地图自绘)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984.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中起;;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构筑与基层社会的动员整合——基于上海市G社区的案例分析[J];城市观察;2012年06期

2 张卓;;实现城市各阶层混合居住的城市规划策略[J];山西建筑;2010年24期

3 吴丽佳;;历史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理论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3期

4 金广君;;城市设计的“触媒效应”[J];规划师;2006年10期

5 刘精明,李路路;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年03期

6 赵鹏军,张奋;城市用地功能置换中的公共空间设计——旧金山滨水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成败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2期

7 张目;城市触媒理论浅议——以上海“新天地”项目为例[J];理论月刊;2005年03期

8 龙涛;混乱中的活力[J];规划师;2003年01期

9 吴晨;城市复兴的理论探索[J];世界建筑;2002年12期

10 李志明,袁野,王飒;城市“残余空间”与户外活动调研[J];新建筑;200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振华;日常生活视野下的都市空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张雪伟;日常生活空间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雪菲;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探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2 石炀;基于社会转型与产业发展的北京历史街区保护策略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3 薛敏;动态城市发展的织补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雷蕾;城市自发更新空间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赵勇;汉正街宝庆街区街巷结构历史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彭钢;城市街道活力的营造[D];湖南大学;2006年

7 申利;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陈鸿;城市居住小区邻里交往空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17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17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e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