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降雨入渗下黄土地基渗流规律与湿陷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9 13:50
【摘要】:湿陷性黄土地基对水的敏感性很强,尤其是长时间的降雨会致使基质吸力发生明显变化,引起土体抗剪强度的衰减,从而导致地基灾害。因此研究持续降雨作用下黄土地基中的渗透性和湿陷性,不仅对地基稳定等实际工程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还能有效的减少灾害的发生和经济财产的损失。本文采用物理试验与数值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物理试验,探究了重塑和原状黄土地基渗流规律,并验证了降雨入渗数值模拟的关键要素(参数、边界、流程)。应用水文统计的方法,得出西安市连阴雨降雨特征与不同重现期下的降雨总量,将此作为边界条件,并对已有资料进行挖掘,应用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实测的土水特征曲线、渗透系数等对地基渗流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简化的黄土湿陷变形模型,应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分析了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应用自行设计的工具,对SWR土壤水分传感器进行标定,总结出了室内标定SWR传感器的方法并得出三次标定关系式;自行设计了一套大尺寸室内积水入渗装置进行试验,探讨重塑黄土地基渗流规律,发现含水率随时间呈现先增加然后降低再趋于平稳状态,湿润锋运移速率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顶部的土体接近饱和状态,而下部的饱和度较小。(2)应用SEEP/W模拟现场浸水试验,探讨原状黄土地基入渗规律:浸水过程中,浸润线形状始终近似为对称分布的“喇叭形”,停止供水后,浸润范围主要发生在下部地基内。应用ABAQUS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将黄土湿陷变形模型应用于数值模拟中,得出黄土湿陷变形规律,并与实测结果对比发现:变形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湿陷主要发生在上部区域,且减小速率快,湿陷变形从试坑中心向试坑外方向逐渐减小,由此验证了所开发的程序用来模拟湿陷变形的可行性与合理性。(3)对西安市1981年~2015年的实测日降雨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西安市连阴雨降雨天数分布在4~12天,平均降雨天数为5.6天,降雨总量分布在20.3~186.7mm,平均降雨总量为71.6mm;应用水文频率分析计算软件,采用计算机优化适线法绘制出的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通过曲线得到了西安市不同重现期下的连阴雨降雨总量。(4)针对实际工程中处理后的黄土地基,根据不同重现期下的连阴雨,利用SEEP/W进行降雨入渗计算,分析出了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不同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土水特征曲线、渗透系数和不同地基处理深度对降雨过程中地基渗流场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降雨结束时,地基表面的变形大于处理后地基表面的变形。对于地基表面,靠近基坑一侧的变形小于远离基坑一侧;对于处理后地基表面,基坑角处的变形大于远离基坑角处的变形。
【图文】:

灾害事故,地基稳定性,地基,基质吸力


(c)图 1-1 地基灾害事故Fig.1-1 Foundation disaster accident,降雨形成的水分是影响地基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湿陷性黄土,特别是长期降雨会导致基质吸力的显著变化,从而导致土体的地基灾害。因此为了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稳定性,对降。基不能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时,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持过处理后的地基渗透到其下部,从而诱发湿陷变形,是值得雨作用下黄土地基的渗透性和湿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仅对持续降雨下的地基稳定等实际工程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灾害的发生和经济财产的损失。究现状研究现状

条纹,天然密度,土样,渗透试验


土柱试验广泛应用在岩土、水利、环境等研究领域,在岩土工程中,应用土柱试验在试验室内模拟地基土壤中水分运移情况,能达到方便且连续监测的效果。扰动土柱水分入渗试验,主要是研究现场的原状土取回试验室后,按一定要求配制塑土柱中的水分运移转化规律。一般而言,试验当中采用的扰动土样多为小型的,大扰动土样非常少,这是因为大型土样存在成本高、制样复杂等因素制约。本章将设计大型扰动土柱试验,模拟黄土地基,并对试验过程和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合数值模拟究降雨后形成积水情况下水分在重塑黄土地基中的运移规律。2.1 试验土样.1.1 取样试验土样取自陕西省西安市公园南路和长鸣路之间某一工地上(图 2-1),分别取土和重塑土(东经 109°1′40.85″,北纬 34°14′6.84″),该土样为 Q3eol黄土,整体呈现色,少量为褐色,土质较均匀,针状孔隙发育,可见大孔、虫孔,,局部见白色钙质条纹少量蜗牛壳碎片。压缩系数平均值 a1-2=0.25MPa-1,整体为中压缩性土,局部是高压土;湿陷系数平均值s=0.074,湿陷性强烈。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4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秋珍;李军;徐明;;农田典型土壤降雨入渗特征研究[J];高原气象;2008年S1期

2 陈引锋;王爱玲;;利用钻孔资料确定降雨入渗系数[J];地下水;2008年01期

3 王建新;刘晓丽;王恩志;;垂直降雨入渗水势模型的推导及其试验验证[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年02期

4 陈力,刘青泉,李家春;坡面降雨入渗产流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J];泥沙研究;2001年04期

5 祝磊;韩尚宇;洪宝宁;宋新江;;降雨入渗条件下考虑裂隙和风化对煤系土堑坡稳定性影响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6 郭抗美;王超;纪洪广;;基于降雨入渗深度反演的某黄土滑坡机理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7 王文殊;许艳杰;朱宏飞;付琳;;考虑降雨入渗的饱和—非饱和渗流场数值分析[J];内蒙古水利;2008年01期

8 魏忠义,任鸿遵;南宫地区降雨入渗试验及地下水补给量计算的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1年01期

9 周晓蓉;张云;黄佳栋;;强降雨入渗作用下土质边坡失稳灾变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1期

10 刘晓聪;王中根;王莉莉;杨默远;吴泽华;侯艳茹;蔡淑娟;;平潭岛野外人工降雨入渗实验[J];水利科技;201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翼;龙艳玲;徐向舟;;城市透水面铺装降雨入渗试验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晓峰;王铁行;;考虑降雨入渗的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3 陈卫卫;常乃坤;宁山超;;降雨入渗下的非饱和土质边坡渗流场及稳定分析[A];2015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4 康景文;梁树;丁俊;贾踊;纪智超;;膨胀土基坑边坡降雨入渗深度试验研究[A];2018年全国工程勘察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8年

5 赵鹏洲;印长俊;陈锡阳;;考虑土体流变特性的降雨入渗土坡稳定性研究[A];中国流变学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6 沈铁元;崔春光;宋星原;张利平;殷志远;彭涛;;降雨入渗过程的一维数值模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山洪灾害监测、预报和评估”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张卓;练继建;杨晓慧;;降雨入渗对岩质边坡的稳定影响分析[A];第二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荣冠;潘少华;周创兵;;两河口水电站边坡渗流计算及稳定性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田伟;戴福初;许领;邝国麟;;挡土墙填土边坡水文响应过程分析——以赖屋山挡土墙填土边坡为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10 朱建桃;王媛;;不同气候地区降雨条件下的渗流稳定状况分析[A];水工渗流研究与应用进展——第五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高焕文;美国保护性耕作发展动向[N];东方城乡报;2010年

2 韦瑛;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N];武威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继华;降雨入渗条件下土坡水土作用机理及其稳定性分析与预测预报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2 唐正光;降雨入渗影响因素与滑坡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3 刘子振;持续降雨入渗非饱和黏土边坡失稳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4 宋孝玉;黄土沟壑区不同下垫面条件对农田降雨入渗及产流关系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5 杜咏梅;乔灌篱沟蓄坡面降雨入渗产流系统水分运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6 张连杰;降雨入渗条件下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7 李焕强;台风暴雨引发公路水毁特征与边坡水毁机理[D];浙江大学;2008年

8 豆红强;降雨入渗—重分布下土质边坡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方薇;残积层红黏土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韩佳明;降雨入渗下黄土边坡破坏机理及减灾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宇;降雨入渗诱发黄土边坡失稳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2 邱擎;降雨入渗对灰土挤密桩处理山区人工填土地基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3 岳黎斌;降雨入渗下黄土地基渗流规律与湿陷特征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4 黄侄祥;降雨入渗及库水位升降对出山店水库土石坝渗流场的影响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年

5 聂长涛;降雨入渗条件下的挡墙加固边坡稳定分析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8年

6 盛登宝;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入渗对堆积土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7 霍旭挺;陇东二元地层边坡降雨入渗试验研究及其入渗规律评价[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8 张修旺;降雨入渗条件下皖南山区残积土斜坡浅层滑动稳定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8年

9 江南;基于ANSYS的干堆尾矿库坝体稳定性与结构优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10 唐慧云;强降雨入渗的高边坡稳定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06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606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d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