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北京延庆榆林堡驿站传统聚落空间营造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9 12:12

  本文关键词:北京延庆榆林堡驿站传统聚落空间营造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选择北京延庆榆林堡驿站传统聚落空间为研究对象,试图从驿站功能入手,以榆林堡聚落空间、院落空间和建筑单体空间的营造做法为研究重点,通过与同类聚落空间做横向对比,更全面的认识榆林堡驿站传统聚落的营造体系。经过多次到榆林堡进行调研测绘、访谈调查和收集资料的传统研究方法,配合电脑建模和手工模型接近真实再现的研究手法,对榆林堡聚落及民居营造进行综合性研究,探索榆林堡驿站这类非自然村落空间中存在的模数关系及传统营造技艺。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进行简要分析说明。第二章从榆林堡驿站历史沿革出发,对双城聚落品字形布局、现状街道和现存城墙遗址进行简要归纳,根本上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解和梳理,为后续做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将榆林堡院落类型作为主要章节。将榆林堡的古城形制和道路划分作为研究前提,分析榆林堡院落的基本类型,并从功能关系、院落间的组合方式进行研究。第四章从现存12处院落的基本概况进行初步梳理,并从中选择6处典型院落进行综合分析和残损说明。第五章把研究榆林堡民居的房屋营造手法作为主要章节。以最复杂的六檩前出廊的构架形式为例分析榆林堡民居的木构架,对其构件安装、构件节点特点及墙体和屋顶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榆林堡民居中建筑单体的营造技艺手法及所具有的规律性。第六章根据第三和第四的内容的研究基础上,提出院落与聚落空间的模数关系,总结归纳聚落空间的规律及制度;通过第五章作为基础,对建筑单体中的门窗构件模数进行分析,从数据的角度进行门窗特点分析。第七章利用横向类比的手法将榆林堡驿站与鸡鸣驿进行对比研究。将两者的布局及院落空间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的关系不仅存在于性质及功能上,主要表现在院落的固定形式和院落空间的串并关系。通过探究找到驿站聚落空间的营造手法的异同,为研究同类聚落提供参考。第八章为总结章,主要综述榆林堡聚落空间、院落空间和建筑单体空间的营造智慧,主要目的是为保护榆林堡驿站提供主要营造技术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榆林堡 驿站 传统聚落空间 院落空间 房屋营造 营造体系 模数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2.2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绪论12-26
  • 1.1 引子——我的家乡榆林堡12
  • 1.2 作为驿站的榆林堡12-15
  • 1.3 作为堡寨聚落的榆林堡15-18
  • 1.4 榆林堡研究现状18-20
  • 1.5 本文对榆林堡的研究内容与方法20-21
  • 1.6 9次调研简述21-24
  • 1.7 论文框架24-25
  • 1.8 本章小结25-26
  • 第二章 榆林堡驿站整体营造研究26-43
  • 2.1 榆林堡驿站历史沿革26-29
  • 2.2 双城聚落品字布局29-31
  • 2.3 现存街道分析31-35
  • 2.3.1 街道与城的出入31-32
  • 2.3.2 街道网格特点32
  • 2.3.3 街道立面和剖面及变化分析32-33
  • 2.3.4 街道与街巷空间33-35
  • 2.4 现存城墙考35-41
  • 2.4.1 城墙建造时间(夯土、包砖)35-36
  • 2.4.2 城墙的组成部分(城墙、角楼、马面、垛口、城门)36-37
  • 2.4.3 城墙、角楼的高度及平面尺度37-39
  • 2.4.4 城墙材料(夯土种类、存在形式)39-40
  • 2.4.5 夯土遗存的残损及成因40-41
  • 2.5 本章小结41-43
  • 第三章 院落类型研究43-68
  • 3.1 院落类型43-48
  • 3.1.1 一进院44-45
  • 3.1.2 两进院45-46
  • 3.1.3 三进院46-47
  • 3.1.4 跨院47-48
  • 3.2 院落类型的功能分类48-50
  • 3.3 院落功能关系50-52
  • 3.4 院落空间关系52-61
  • 3.4.1 院落中的围合关系52-55
  • 3.4.2 建筑的平面关系55-58
  • 3.4.3 建筑的立面关系58-60
  • 3.4.4 院落的空间布局方式60-61
  • 3.5 院落间的组合方式61-67
  • 3.5.1 院落与院落的组合方式61-64
  • 3.5.2 院落的空间组合(两两相接院落的交接,横向纵向)64-67
  • 3.6 本章小结67-68
  • 第四章 12个院落分析68-103
  • 4.1 院落概况与十二个院落选择68-69
  • 4.2 十二处民居概况69-71
  • 4.3 对于5个典型院落的进一步研究71-102
  • 4.3.1 榆林堡小北街12号71-75
  • 4.3.2 榆林堡小北街15号75-83
  • 4.3.3 榆林堡杨家大院1号83-88
  • 4.3.4 榆林堡赵家胡同3号88-95
  • 4.3.5 榆林堡赵家胡同5号95-102
  • 4.4 本章小结102-103
  • 第五章 以接近真实再现的方法对建筑的营造研究103-143
  • 5.1 接近真实再现的方法103
  • 5.2 一比十的六檩前出廊正房模型构件103-107
  • 5.2.1 房屋主体构件概述103-105
  • 5.2.2 围护结构各部分构件105-106
  • 5.2.3 屋面各部分名称106-107
  • 5.2.4 各部分构件统计107
  • 5.3 接近再现的构架的安装过程107-111
  • 5.3.1 先内后外,自上而下108-109
  • 5.3.2 从左到右立每榀屋架109-110
  • 5.3.3 木构架的特点110-111
  • 5.4 主体构架的两种结构形式和三种组合形式111-115
  • 5.4.1 抬梁式结构形式111-112
  • 5.4.2 穿斗结构形式112-113
  • 5.4.3 五檩木构架的组合形式113
  • 5.4.4 六檩前出廊木构架的组合形式113-114
  • 5.4.5 五檩内爽廊木构架的组合形式114-115
  • 5.5 木构架的十种节点构造115-123
  • 5.5.1 柱与檩的节点115-116
  • 5.5.2 柱子与扯嵌的节点116
  • 5.5.3 落地柱与大柁(出廊柁)的节点116-117
  • 5.5.4 柁与嵌的节点117-118
  • 5.5.5 柁与瓜柱的节点(大柁、二道柁、金瓜柱、脊瓜柱)118-119
  • 5.5.6 檩与檩的节点119-120
  • 5.5.7 柁与檩的节点120-121
  • 5.5.8 柱与出廊柁的节点121-122
  • 5.5.9 柱与嵌的节点122-123
  • 5.5.10 替木与柱和檩的节点123
  • 5.5.11 腰墙构架的构件尺寸123
  • 5.6 墙体特点123-135
  • 5.6.1 山墙124-128
  • 5.6.2 前墙(槛墙)128-131
  • 5.6.3 后墙(后檐墙)131-132
  • 5.6.4 影壁132-134
  • 5.6.5 内部隔墙(腰墙)134-135
  • 5.6.6 墙体与木构架的关系135
  • 5.7 屋面特点135-138
  • 5.8 装饰装修概述138-142
  • 5.9 本章小结142-143
  • 第六章 从实地调研所得模数与模块研究143-161
  • 6.1 榆林堡模块与模数关系概述143
  • 6.2 院落模数与模块研究143-151
  • 6.2.1 榆林堡古城与院落的关系143-144
  • 6.2.2 模数单位的确定144-145
  • 6.2.3 基本模块1与基本模块2的关系145-148
  • 6.2.4 院落对聚落空间的模数关系148-149
  • 6.2.5 单体对聚落空间的模数关系149-151
  • 6.2.6 古城布局与院落模块的规律总结151
  • 6.3 门窗构件模数151-159
  • 6.3.1 前墙(槛墙)窗模数关系152-154
  • 6.3.2 支摘窗的模数关系154-158
  • 6.3.3 门与门头横陂的模数关系158-159
  • 6.4 本章小结159-161
  • 第七章 鸡鸣驿与榆林堡驿站对比研究161-177
  • 7.1 古城布局161-167
  • 7.1.1 鸡鸣驿城的基本形制161-163
  • 7.1.2 两大驿站基本形制的对比163-167
  • 7.2 院落空间167-175
  • 7.2.1 鸡鸣驿与榆林堡的院落空间对比168
  • 7.2.2 鸡鸣驿与榆林驿的院落固定形式对比168-172
  • 7.2.3 鸡鸣驿与榆林堡的院落串并组合形式对比172-175
  • 7.3 本章小结175-177
  • 第八章 启示177-182
  • 8.1 院落模数中的智慧177-178
  • 8.2 街巷规划中的智慧178
  • 8.3 院落串并中的智慧178-179
  • 8.4 建筑单体营造的智慧179-180
  • 8.5 本章小结180-182
  • 结语182-183
  • 参考文献183-184
  • 附录A184-199
  • 附录B199-202
  • 附录C202-208
  • 图表目录208-216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216-217
  • 致谢217

  本文关键词:北京延庆榆林堡驿站传统聚落空间营造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44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744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1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