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LNG在印刷板式换热器内流动与换热特性数值仿真研究
【学位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8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印刷板式换热器的研究现状
1.2.1 流道形状及结构对PCHE流动与换热特性影响研究进展
1.2.2 工作介质对PCHE流动与换热特性影响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创新点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理论分析与数值模型建立
2.1 换热理论研究
2.1.1 微细通道内的传热特性
2.1.2 换热器性能评价标准
2.2 计算流体动力学
2.3 超临界LNG热物性变化规律
2.3.1 超临界流体传热分析
2.3.2 超临界LNG的热物性
2.4 数学方程
2.4.1 基本控制方程
2.4.2 湍流模型
2.5 离散格式和收敛方案
2.6 数值仿真数据处理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临界LNG在 Z型通道PCHE中传热特性数值仿真研究
3.1 物理模型的建立
3.2 边界条件的设置
3.3 网格独立性验证
3.4 数值模型准确性验证
3.5 不同通道弯曲角度和工况对超临界LNG换热性能的影响
3.5.1 Z型通道的弯曲角度对超临界LNG的换热性能的影响
3.5.2 质量流量对超临界LNG换热性能的影响
3.5.3 压力对超临界LNG换热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临界LNG在新型形状的通道内换热特性的数值仿真研究
4.1 几何模型建立
4.2 边界条件和网格独立性验证
4.3 数值模型准确性验证
4.4 新型通道形状对超临界LNG换热性能的影响
4.4.1 超临界LNG在通道内的局部换热性能分析
4.4.2 超临界LNG在通道内的平均换热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若尹;齐利民;李澎煜;郭永祥;王博;甘智华;周伟明;何远新;;操作参数对LNG罐式集装箱最佳初始充满率的影响[J];低温工程;2019年06期
2 田茂林;;焦炉煤气制LNG废气产生及防治分析[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0年01期
3 聂宇宏;;无损存储中LNG储罐气相空间动态过程分析[J];广州航海学院学报;2019年04期
4 张勇兵;;LNG接收站设备检修技术规程企业标准编制要点的探讨[J];化工管理;2020年02期
5 宋炜;段斌;;大型LNG船双轴系非平行布置设计[J];造船技术;2019年06期
6 崔貌;李红波;杨轶;;再液化及蒸汽处理系统在大型LNG船上的应用[J];造船技术;2019年06期
7 肖民;刘冲;刘玉坪;单航;;缸内液喷LN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特性[J];船舶工程;2019年12期
8 周德红;李左;尹彬;许渊;伍蒙;;基于随机森林的LNG场站泄漏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9年11期
9 齐慧;;亚马尔项目首条LNG生产线正式投产[J];现代企业;2017年12期
10 Patrick Janssens;;LNG燃料应用:尽管挑战重重 依然前景无限[J];中国远洋海运;201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利富;大型LNG储罐基础隔震与晃动控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2 杨帆;LNG真空多层绝热管道输送及安全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3 乔国发;影响LNG储存容器蒸发率因素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王冰;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战略储备体系构建与LNG中继站建设[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严春妍;LNG储罐用9Ni钢的焊接性及其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王向楠;LNG储罐隔震设计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7 林树潮;LNG储罐变曲率摩擦摆隔震与罐壳结构预应力施工仿真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8 俞志东;铁路罐式箱LNG运输振动三分相蒸发计算模型及安全评估技术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7年
9 饶文姬;利用LNG冷能与低温太阳能的新型联合动力循环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10 周淑霞;沼气液化制取生物质LNG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依檬;超临界LNG在印刷板式换热器内流动与换热特性数值仿真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年
2 母宝颖;考虑天然气需求波动的LNG码头与接收站规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3 李娜;舟山市加油站和LNG加气站布局规划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4 杨媛;水龙井LNG加气站项目的安全风险控制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
5 卢嘉伟;LNG管内流体诱导振动以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6 孟胤妤;LNG显色标记及在透明硅胶体模中弥散规律的实验研究[D];遵义医科大学;2019年
7 项莉;LNG槽罐车泄漏—燃烧耦合演化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8 董远超;珠江LNG动力内河旅游客船风险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9年
9 黄志伟;焦炉煤气制LNG工艺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10 严先锐;基于FSA的船用LNG燃料安全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61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61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