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上游藏族百户传统民居建筑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4 08:11
中国藏族部落制“政治分化”的管理基础以及后发展出的以“政教合一”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基础对如今的青藏地区具有巨大的持续的影响。一方面,寺院及活佛作为藏族人民精神信仰的重要载体,对部落头人的管理方式有直接的巨大影响,宗教力量可以凌驾于部落头人管理之上,所以在“政教合一”的管理制度下,甚至会常常出现一人身兼活佛与头人身份或者两身份以叔侄关系出现,对部落内进行绝对的统治的情况;另一方面,在中国藏族部落的漫长历史中,封建政权从未放弃对青藏地区的加强管理,最终完成了中国藏族部落制度“氏族-藏区奴隶制-封建农奴制-领主(寺院、政府、贵族)占有制”过程的转化,直到清代时期政府颁布了直接管理青海牧区藏族的一种政治措施——千百户制度,完成了对藏族地区的彻底控制,原来利用野蛮武力征服的部落头人拥有了千户、百户的全新政治身份,更重要的是头人们对于财力物力的掌握更胜从前,这同样体现在他们所居住的民居上。百户民居除了规模更大、形制更高、造型更多样外,与普通碉房的区别更是体现在千户、百户民居在建筑学和规划学层面考虑了更多在对外管理、功能组团、布局形式、空间形态等方面对其公共属性的表达。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澜沧江上游的百...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完全不同于传统碉房的灾后安置房形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图1.2澜沧江上游地区区位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澜沧江上游流域藏族传统聚落中的百户民居建筑。因澜沧江上游中杂多县为村落多为游牧,且囊谦县相比内百户和“千户”相比传统民居建筑遗留基数较大,相比杂多县内百户民居更具有代表性、比较性,千户、百户部落之间的等级关系更明确,所以在本文中从澜沧江上游流域选取了囊谦县境内七个具有原百户头人民居建筑驻地的传统聚落,其中以三个村落:吉曲乡瓦卡村的琼保百户民居、东坝乡前宋滩区域的东坝百户民居、东坝乡灯车卡区域的巴青百户民居为主要的调研测绘对象以及保存完好的玉树州仲达乡的隆保百户民居作为案例参照,其中隆保百户民居为第九批(2019年4月12日公示)青海省省级文保单位,琼保百户民居、巴青百户民居为第十批(2019年6月29日公示)青海省省级文保单位(表1.1),两批只间隔两个月,可见国家对于百户民居建筑保护的重视。在笔者选取的七个古直辖百户部落中,三个案例以外的百户民居建筑经过几百年风吹雨打及地震灾害之后呈现已损毁或部分损毁的状态,这使得百户聚落及建筑单体的保护和研究迫在眉睫。七个聚落分别取自于玉树历史上地位极其重要的囊谦千户下的七个直属百户部落,并且由于这七个传统聚落中有百户民居作为核心管理因素,因此选其为重点研究对象是具有代表性的。七个村落遍布于囊谦县的六个乡镇,各有特色,范围在东经95°21′58″~97°07′0″,北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古墓葬桑麦寺第十批玉树州囊谦县吉曲乡山荣村清古墓葬巴麦寺第十批玉树州囊谦县香达镇巴米村明古墓葬代东寺第十批玉树州囊谦县香达镇乾麦村清石窟寺及石刻登额曲岩画第十批玉树县治多县立新乡叶青村青铜时代表格来源:笔者整理1.3研究目的、意义及相关概念1.3.1研究目的耕地面积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水资源极度缺乏、高海拔、高寒气候的青藏高原地区尤其在我国是生活最为贫困、条件最为艰苦的地区之一。但就在这种条件下,千百年来当地藏民逐渐形成了顺应自然,进而适度地改造自然的理念。夏天游牧搭建黑白帐房来放牧看管牛羊,冬天就利用当地的泥土、木材、桔梗等自然材料,创造出藏族碉房和帐房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图1.3)。图1.3冬日定居碉房与夏日游牧账房图片来源:笔者自摄观望国内目前对于众多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藏族千百户制度、千百户部落、千百户民居本身或研究的痕迹从新中国解放正式废除到如今的藏族聚居区的成熟定形之后已渐渐消失。千百户部落的村落空间演变和建筑单体的材料、营造方式、空间形态等方面都与青海本地的其他传统民居有异同之处,尤其是特殊的文化背景、不同时期形成的聚落与民居建筑各有特点,十几处聚落散落在青海各个藏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玉树州杂多县强降水天气成因分析——以2016年7月5日为例[J]. 赵超君,侯永沛,李云霞. 农业与技术. 2019(08)
[2]基于藏传佛教影响下的乡土聚落空间形态分析——以青海班玛县班前村为例[J]. 杨晋,郝占鹏,朱昀彤. 华中建筑. 2019(04)
[3]近40年来明代甘青藏区土官土司制度研究综述[J]. 李亚娟. 陇东学院学报. 2018(06)
[4]青海玉树:为藏区传统村落保护树典范[J]. 宋翠茹,公却旺毛. 城乡建设. 2018(17)
[5]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路径与启示——以新加坡为例[J]. 毛春合. 青海社会科学. 2018(03)
[6]清初对明代卫所制度的改造——以直隶地区为例[J]. 汤津岑,宫宝利.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7]西方藏学研究的新趋势:区域化、多学科化与多元化[J]. 彭文斌,韩腾. 中国藏学. 2018(01)
[8]羁縻制度与土司制度关系新探[J]. 文海. 凯里学院学报. 2017(04)
[9]西藏传统生土结构民居分类与加固维修技术研究[J]. 常卫华,李红林,胡毅,孙彤彤. 建筑结构. 2017(S1)
[10]三问流光溢彩的玉树藏族文化[J]. 张多钧. 青海党的生活. 2017(04)
博士论文
[1]清代青海藏族社会研究[D]. 杨卫.陕西师范大学 2011
[2]康区藏传佛教历史地理研究(公元8世纪~1949年)[D]. 王开队.暨南大学 2009
[3]藏族民居建筑文化研究[D]. 何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4]藏区土司制度研究[D]. 贾霄锋.兰州大学 2007
[5]青海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D]. 朱普选.陕西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城镇化背景下的吐鲁番村落民居空间设计研究[D]. 依怕尔古丽·帕尔合提.新疆大学 2018
[2]甘肃省民族聚居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 刘敬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
[3]青海热贡四合吉村大百户研究[D]. 尕藏卓玛.中央民族大学 2018
[4]通天河流域传统藏族碉房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D]. 王嘉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
[5]青海建筑石砌构造及应用[D]. 范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6]四川西北部藏族传统民居室内热环境研究[D]. 王艺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7]基于现象学视角的嘉绒藏族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 王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8]青南地区班玛县藏族碉楼营造技术研究[D]. 郝思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9]青海藏族与土族文化关系史研究[D]. 才项多杰.西藏大学 2013
[10]西北居住建筑窗墙面积比研究[D]. 杜玲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29419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完全不同于传统碉房的灾后安置房形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图1.2澜沧江上游地区区位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澜沧江上游流域藏族传统聚落中的百户民居建筑。因澜沧江上游中杂多县为村落多为游牧,且囊谦县相比内百户和“千户”相比传统民居建筑遗留基数较大,相比杂多县内百户民居更具有代表性、比较性,千户、百户部落之间的等级关系更明确,所以在本文中从澜沧江上游流域选取了囊谦县境内七个具有原百户头人民居建筑驻地的传统聚落,其中以三个村落:吉曲乡瓦卡村的琼保百户民居、东坝乡前宋滩区域的东坝百户民居、东坝乡灯车卡区域的巴青百户民居为主要的调研测绘对象以及保存完好的玉树州仲达乡的隆保百户民居作为案例参照,其中隆保百户民居为第九批(2019年4月12日公示)青海省省级文保单位,琼保百户民居、巴青百户民居为第十批(2019年6月29日公示)青海省省级文保单位(表1.1),两批只间隔两个月,可见国家对于百户民居建筑保护的重视。在笔者选取的七个古直辖百户部落中,三个案例以外的百户民居建筑经过几百年风吹雨打及地震灾害之后呈现已损毁或部分损毁的状态,这使得百户聚落及建筑单体的保护和研究迫在眉睫。七个聚落分别取自于玉树历史上地位极其重要的囊谦千户下的七个直属百户部落,并且由于这七个传统聚落中有百户民居作为核心管理因素,因此选其为重点研究对象是具有代表性的。七个村落遍布于囊谦县的六个乡镇,各有特色,范围在东经95°21′58″~97°07′0″,北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古墓葬桑麦寺第十批玉树州囊谦县吉曲乡山荣村清古墓葬巴麦寺第十批玉树州囊谦县香达镇巴米村明古墓葬代东寺第十批玉树州囊谦县香达镇乾麦村清石窟寺及石刻登额曲岩画第十批玉树县治多县立新乡叶青村青铜时代表格来源:笔者整理1.3研究目的、意义及相关概念1.3.1研究目的耕地面积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水资源极度缺乏、高海拔、高寒气候的青藏高原地区尤其在我国是生活最为贫困、条件最为艰苦的地区之一。但就在这种条件下,千百年来当地藏民逐渐形成了顺应自然,进而适度地改造自然的理念。夏天游牧搭建黑白帐房来放牧看管牛羊,冬天就利用当地的泥土、木材、桔梗等自然材料,创造出藏族碉房和帐房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图1.3)。图1.3冬日定居碉房与夏日游牧账房图片来源:笔者自摄观望国内目前对于众多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藏族千百户制度、千百户部落、千百户民居本身或研究的痕迹从新中国解放正式废除到如今的藏族聚居区的成熟定形之后已渐渐消失。千百户部落的村落空间演变和建筑单体的材料、营造方式、空间形态等方面都与青海本地的其他传统民居有异同之处,尤其是特殊的文化背景、不同时期形成的聚落与民居建筑各有特点,十几处聚落散落在青海各个藏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玉树州杂多县强降水天气成因分析——以2016年7月5日为例[J]. 赵超君,侯永沛,李云霞. 农业与技术. 2019(08)
[2]基于藏传佛教影响下的乡土聚落空间形态分析——以青海班玛县班前村为例[J]. 杨晋,郝占鹏,朱昀彤. 华中建筑. 2019(04)
[3]近40年来明代甘青藏区土官土司制度研究综述[J]. 李亚娟. 陇东学院学报. 2018(06)
[4]青海玉树:为藏区传统村落保护树典范[J]. 宋翠茹,公却旺毛. 城乡建设. 2018(17)
[5]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路径与启示——以新加坡为例[J]. 毛春合. 青海社会科学. 2018(03)
[6]清初对明代卫所制度的改造——以直隶地区为例[J]. 汤津岑,宫宝利.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7]西方藏学研究的新趋势:区域化、多学科化与多元化[J]. 彭文斌,韩腾. 中国藏学. 2018(01)
[8]羁縻制度与土司制度关系新探[J]. 文海. 凯里学院学报. 2017(04)
[9]西藏传统生土结构民居分类与加固维修技术研究[J]. 常卫华,李红林,胡毅,孙彤彤. 建筑结构. 2017(S1)
[10]三问流光溢彩的玉树藏族文化[J]. 张多钧. 青海党的生活. 2017(04)
博士论文
[1]清代青海藏族社会研究[D]. 杨卫.陕西师范大学 2011
[2]康区藏传佛教历史地理研究(公元8世纪~1949年)[D]. 王开队.暨南大学 2009
[3]藏族民居建筑文化研究[D]. 何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4]藏区土司制度研究[D]. 贾霄锋.兰州大学 2007
[5]青海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D]. 朱普选.陕西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城镇化背景下的吐鲁番村落民居空间设计研究[D]. 依怕尔古丽·帕尔合提.新疆大学 2018
[2]甘肃省民族聚居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 刘敬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
[3]青海热贡四合吉村大百户研究[D]. 尕藏卓玛.中央民族大学 2018
[4]通天河流域传统藏族碉房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D]. 王嘉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
[5]青海建筑石砌构造及应用[D]. 范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6]四川西北部藏族传统民居室内热环境研究[D]. 王艺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7]基于现象学视角的嘉绒藏族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 王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8]青南地区班玛县藏族碉楼营造技术研究[D]. 郝思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9]青海藏族与土族文化关系史研究[D]. 才项多杰.西藏大学 2013
[10]西北居住建筑窗墙面积比研究[D]. 杜玲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29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229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