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水泥基材料的纳米改性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1 12:38
  水泥基材料是目前用量最大的人工材料,广泛应用于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水泥基材料具有自重偏大,抗拉强度低,脆性大等缺点,而且水泥产业往往伴随着高能耗和高排放,研究水泥基材料的性能改性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程意义。纳米材料与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和改性传统水泥基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事实上,作为水泥基材料主要粘结相的C–S–H的颗粒尺寸为纳米尺度。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有效改善水泥基材料的宏观性能,但纳米材料改性水泥的内在机理研究尚不完善,本文对纳米材料改性水泥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纳米材料对C–S–H形貌与结构的调控。选取了四种不同性质的纳米材料(零维的纳米TiO2和纳米SiO2,一维的CNT(Carbon nanotube)和二维的GO(Graphene oxide)),通过Na2SiO9H2O和Ca(NO34H2O的复分解反应法制备出了纯相C–S–H和纳米材料改性C–S–H。...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水泥基材料的纳米改性机理研究


F-S模型中C-S一层间孔示意图[}sa7

模型图,胶体模型,模型,示意图


的初级胶体颗粒组成尺寸为 5.6nm 的球形团簇。其中初级胶体的尺寸(2.2nm)对应于 Jennite 最大的晶格尺寸。球形团簇根据不同的堆积密度组成高密度 C–S–H 和低密度 C–S–H。低密度 C–S–H 的孔隙率为 37%,模量为 22GPa,高密度 C–S–H 的孔隙率为 24%,模量 29GPa。该模型能够解释 C–S–H 的形貌和力学性能,但是在预测吸附性能方面存在局限性。由于CM-I模型无法区分胶体中的可逆吸附和不可逆吸附,Jennings等[60]基于水泥石的等温吸附实验结果对CM-I模型进行了修正,得到CM-II模型,如图1-4(b)所示。该模型结合了 F-S 模型,将 C–S–H 的层状特性带入到 CM-I 模型中。其中C–S–H 凝胶的基本胶体单元为砖形颗粒,类似于 Tobermorite 和 Jennite 的层状结构。通过胶体单元的堆积,伴随着产生大凝胶孔(LGP,3-12nm)和小凝胶孔(SGP,1-3nm),孔隙中由水填充。在外加应力的作用下,会导致胶体单元的重新排布,进而改变凝胶的孔径分布。此外,干燥,加热和老化都会导致其中大凝胶孔的数量减少。该模型的提出能够较好地解释硬化水泥浆的干燥收缩,徐变和冻融破坏等耐久性问题。

水泥基材料的纳米改性机理研究


‘愉冶户


本文编号:34888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4888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4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