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视阈下的在线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17:18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思维视阈下的在线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互联网思维 在线高等教育 在线大学 灰色关联度分析
【摘要】:在互联网以摩尔指数式发展的今天,网络化的浪潮已经席卷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线高等教育就是其催生的产物。从世界范围内高校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不断出台,到如今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的持续升温,借助于互联网发展和大数据技术应用的高等教育在线化发展已然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并在相当程度上引起了高等教育管理者和理论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在理论与实践中作了可贵的探索与研究。然而,无论是理论建树还是实践应用方面,对于在线高等教育的内涵界定、模式演绎、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足,特别是尚未从互联网思维的视角出发,去探索与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在线高等教育理论框架。因此,从互联网思维和教育哲学的视角探究互联网思维下在线高等教育的内涵、特性和发展管理模式,具有相当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在线高等教育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得出了互联网思维下在线高等教育的准确内涵:在线高等教育应当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在线化,而不仅仅是课程学习的在线化。同时,在确定在线高等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总结了在线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特征:在教育模式上表现为网络性,在实训手段上表现为虚拟性,在实现路径上表现为经济性。然后从在线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入手,发现其发展模式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21世纪初的展露初容的“开放教育资源”阶段和2012年开始方兴未艾的“MOOCs”阶段。在对在线高等教育内涵、特性、模式的认知基础上,本文大胆创新,运用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对于在线高等教育行业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在线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行业的“蓝海”选择,它可以突破传统高等教育关于资源分配、生源争夺的竞争壁垒,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普遍共享。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定量分析了我国互联网发展与在线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二者高度相关的结论,并通过GM(1,1)模型,对在线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预测,预测指出,到2020年我国的在线高等教育发展将迈入一个全盛的时期。最后,对我国在线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反思,指出了其在理论建设、政策支持、模式选择和教育成果等方面的问题与困境。接着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在线高等教育的新模式——“在线大学”,并构建了自己的模型。然后根据在线大学中国化的应有之义,给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重要的创新之处,就是从互联网思维和教育哲学的视角,去探索与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在线高等教育理论框架,提出了在线大学“中国化”管理模式;本文还填补了在线高等教育研究内涵缺失的空白;总结了在线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演变;探究了互联网发展与在线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在线大学”模型;提出了在线高等教育中国化的具体建议,为今后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作了建设性的研究与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在线高等教育 在线大学 灰色关联度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1章 绪论13-25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3-15
- 1.1.1 选题背景13-14
- 1.1.2 研究意义14-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2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5-20
- 1.2.2 国内研究现状20-21
- 1.2.3 对目前研究的简评及本文的创新之处21-23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23-25
- 1.3.1 研究思路23
- 1.3.2 研究方法23-24
- 1.3.3 研究框架24-25
- 第2章 互联网思维下在线高等教育的内涵与特征25-36
- 2.1 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25-26
- 2.1.1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25
- 2.1.2“互联网+”的概念界定25-26
- 2.2 在线高等教育的内涵与本质26-31
- 2.2.1“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属性27-28
- 2.2.2 几个相关概念的甄别28-30
- 2.2.3 在线高等教育的内涵和本质30-31
- 2.3 在线高等教育的特征31-36
- 2.3.1 在线高等教育模式的网络性特征31-33
- 2.3.2 在线高等教育手段的虚拟性特征33-34
- 2.3.3 在线高等教育路径的经济性特征34-36
- 第3章 互联网+视阈下在线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究36-51
- 3.1 在线高等教育模式的发展雏形——OER和LMS36-38
- 3.1.1 OER和LMS的概念和特征36-37
- 3.1.2 OER在国外的发展概况37
- 3.1.3 OER在我国的发展概况37-38
- 3.2 在线高等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MOOCS38-42
- 3.2.1 MOOCs的概念和特征38-40
- 3.2.2 MOOCs的国外发展现状40-42
- 3.2.3 MOOCs在我国的发展概况42
- 3.3 在线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42-51
- 3.3.1 在线高等教育的SWOT分析43-46
- 3.3.2 在线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产业的蓝海战略46-48
- 3.3.3 在线高等教育的“蓝海”选择48-51
- 第4章 互联网发展对在线高等教育的影响分析51-64
- 4.1 指标体系和数据来源51-54
- 4.1.1 互联网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51-52
- 4.1.2 在线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和数据来源52-54
- 4.2 互联网发展与在线高等教育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54-58
- 4.2.1 灰色系统理论54
- 4.2.2 灰色关联分析54-56
- 4.2.3 互联网发展与在线高等教育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56-58
- 4.3 在线高等教育发展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58-64
- 4.3.1 灰色GM(1,1)模型58-60
- 4.3.2 在线高等教育发展的预测模型60-64
- 第5章“在线大学”——在线高等教育中国化发展新模式64-78
- 5.1 在线高等教育中国化发展的困境及问题64-68
- 5.1.1 研究起步较晚,发展模式落后64-65
- 5.1.2 盲目追求技术,教育本质缺失65-67
- 5.1.3 合作办学居多,,自主创新不足67
- 5.1.4 教学成效较低,认证机制缺乏67-68
- 5.2 在线大学——互联网+在线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68-74
- 5.2.1 在线大学的理论基础68-71
- 5.2.2 在线大学的实践探索71-72
- 5.2.3 在线大学的模式构建72-74
- 5.3 在线大学中国化的具体建议74-78
- 5.3.1 建设面向人才培养的在线大学教育体系75
- 5.3.2 建设面向科学研究的在线大学教育体系75-76
- 5.3.3 建设面向社会大众的在线大学教育体系76
- 5.3.4 建设面向自主创新的在线大学教育体系76-78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78-81
- 6.1 研究结论78-79
- 6.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79-81
- 6.2.1 研究的不足之处79
- 6.2.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79-81
- 注释81-88
- 附录88-89
- 参考文献89-98
- 致谢98-10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100-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盈晖:向下一代互联网过渡迫在眉睫[J];中国教育网络;2010年11期
2 谭克;我国互联网产业的问题、影响及对策[J];上海统计;2000年07期
3 周文,吴新国;中国互联网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周文,吴新国;中国互联网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焦华;我国互联网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J];贵州商专学报;2000年03期
6 杨玉华;互联网业发展的现状和走势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戴兆斌;面对入世,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01期
8 贾丹华;我国互联网发展及政策选择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唐晋U
本文编号:1068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068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