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蚁族”现象的教育社会学探析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蚁族”现象的教育社会学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蚁族 社会流动 高等教育 教育社会学
【摘要】:近年来,聚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大学生"蚁族"群体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他们游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却迟迟无法踏入理想的边界。该群体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社会新型群体,而是中国社会及其教育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折射,更是蜂拥而至的奋斗之路受阻导致的结果。阶层固化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社会发展之路也会相应地受阻,从而得不到良性循环,引起社会不同阶层之间诸多矛盾及其问题的出现。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0-052
【正文快照】: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现代社会生产力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反映着社会深层次问题。除自身因素外,社会结构,教育结构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深刻认识大学生就业问题,改革就业制度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义平;试论邓小平教育社会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年01期
2 林瑞华;争鸣中的教育社会学之研究对象[J];重庆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3 张人杰;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的二十年建设(1979——2000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戈白文;教育社会学研究选题动态[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年04期
5 钱扑;论教育社会学对知识社会学的接纳[J];教育科学;2003年05期
6 李长伟,杨昌勇;20世纪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的回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3期
7 易东平;论学科体系中的教育社会学[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楚江亭;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困境及应重视的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01期
9 庄西真;教育社会学的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0期
10 高水红;“谁的?”与“何以可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种知识学设问[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论学校组织的人为性——基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吴涛;;网络教育的教育社会学批判[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翟本瑞;;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 儿童读经运动的教育社会学反省[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昌勇 胡振京;中国教育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奠基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张白;教育社会学的新视角[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潘懋元;社会学眼光研究高等教育[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宗伟;“高尚”与“卑贱”的距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海荣;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2 李寅滢;“三好学生”:一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林艳;学校组织中的病理现象及其诊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太忠;隐蔽的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吕杰昕;课程场域中的权力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俊翔;边缘生存:“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学解读[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43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243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