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当代日本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特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师范大学》 2011年
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研究
高亚杰
【摘要】:道德教学理论是当代道德教育研究中颇为活跃的、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个领域。而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尤其凸显出了这一特点:战后日本的道德教育理论以道德教学理论为中心,在道德教学理论中又以教学过程论和教学方法论为轴心。这些理论虽然缺少像欧美道德教育理论所阐述的原理性内容,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却有很多独到之处;并且在追寻道德教育的路径时,也异于世界主流的主知主义,呈现出日本独有的情感主义特色。 本论文的研究遵循日本道德教育政策变革这一时间线索,通过特定历史时期的空间截面,从纵横现两个维度系统考察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轨迹;从道德教学理论的内在结构入手,解析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本体,总结、概括出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进而揭示出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论文分为导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导论。这一部分概述了三个重要问题:研究问题的提出;回顾与梳理相关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其中存在缺陷与不足;说明论文的研究设计与方法,以及它们所蕴涵的研究价值。 第二部分包括从第二章到第五章的内容,是对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发展轨迹的系统考察。 其中,第二章《战前修身教育体制下的道德教学理论》是基于道德教育及其理论本身具有的连续性(即使某一时期强调某种断裂点,也同样在其中存在着非连续的连续性),需要首先对战前修身教育体制下的道德教学理论作一概述。日本战后的道德教学理论是肇始于战前近代日本的。尽管这一时期并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具有代表性道德教学理论,但从修身科教学自明治初期初创开始,直至二战结束,随着修身教育体制的创立、巩固、改善、发展、膨胀、解体,透过战前立世主义、国家主义、家族国家主义、极端国家主义道德教育理念下修身科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还是可以看到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在胎动前的萌芽。 第三、四、五章是对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理论的纵向考察,分别展现了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在日本道德教育三个发展阶段中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第三章《全面主义时期的道德教学理论》,论述了战后初期的日本接受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建议,确立了以社会科为中心的全面主义道德教育体制;在这一体制下形成了围绕着社会科的道德教学研究。这一时期是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的孕育或胎动时期。第四章《特设体制时期的道德教学理论》,论述了日本特设道德教育体制的形成过程,以及在这一体制下,日本道德教学在方法上经历了“生活指导主义-生活主义(由生活指导主义向价值主义过渡)-价值主义-新价值主义(生活主义与价值主义走向统一)”的演变过程。这一时期在道德教育领域中涌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胜部真长、大平胜马、平野武夫、青木孝赖、宫田丈夫等,是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第五章《“新学力观”背景下的道德教学理论》,论述了日本提出“新学力观”的过程,并在这一理念下出台了“心灵教育”道德教育政策。以此为契机,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出现了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形成许多较为完整的、系统的、很具代表性的道德教学理论。这一时期的道德教学理论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引进、应用、改造国外道德教育理论,如荒木纪幸的“两难道德教学理论”、伊藤启一的“统合性道德教育理论”等;二是着力于在日本本土基于道德教育、教学实践创生的道德教学理论,如金井肇的“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理论”、押谷由夫的“综合单元性道德学习理论”等。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即阐述了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既反映了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时代特色——反对灌输的、注入式教育(即是日本教育界所批判的德目主义),同时又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情感主义、拿来主义与技术主义;而形成日本道德教学理论这些独生性的原因,正是由于日本文化上的情感主义、拿来主义与政治上对教育的严格统制等方面造成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53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余伟芳;日本学校生命教育及其借鉴[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伟;日本小学班级崩溃问题的诱因与解决对策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2 高亚杰;饶从满;魏薇;;伊藤启一统合性道德教育论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3 曹能秀;当代日本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特色[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饶从满;;日本道德教育与现代化关系的考察[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4期
5 吴潜涛;日本道德教育的战后演变及其现行改革[J];道德与文明;2001年03期
6 韩国海;;荒木纪幸道德两难教学理论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9期
7 范树成;20世纪西方德育理论研究的特征与未来趋势[J];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8 饶丛满;;愉快有效的道德教学何以可能——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解析[J];教育研究;2009年06期
9 唐爱民;道德主情主义的合理性及限度[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10 刘楚魁;对思想品德课动态教学模式的再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凌皓;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杜威的认识论对“二元论”的“克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谢海均;文燕;田荣;;素质教育的概念厘清和内涵外延疏理[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王建军;普遍性与相互性——论康德的义务论与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分野[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张嘉军;扩张与限制:试析两大法系两种不同反诉观——兼论我国反诉制度的未来走势[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王向华,颜晓丽;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与价值澄清[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韩传信;论人的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毛豪明;韩传信;;西方情感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影响论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李国庆;;从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到品格教育——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民;上官春光;;多重视角中的检察官职业伦理[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何强;;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郭威;;法律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李义天;;运气究竟有多重要?——美德伦理视野中的运气问题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代峰;;论康德的尊严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郑奕;;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赵祥禄;;“仁”与“绝对命令”——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朱家良;;参与体验促感悟 构建德育新模式[A];2011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瑞;中国竞技体操制胜规律探骊[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6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7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娇娇;医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3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4 许翠冉;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丽影;幼儿教师课程权力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崔雅男;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高校德育目标构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柯海燕;上海市少儿轮滑培训行业现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王华丽;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理论分析及培养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范娟;对初中主观学业弱势学生进行期望教育的个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学智;范立双;;日本中小学教育中的个性化学习:经验、问题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2 曹能秀;当代日本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特色[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符桂芹;日本道德教育论析[J];东北亚论坛;2004年03期
4 徐春艳;;战后初期日本道德教育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及其启示[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5 刘亭亭;;日本道德教育改革的核心——“心灵教育”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6 焦佩婵;日本德育改革新动向——“心的教育”浅析[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钟启泉;;新《学习指导要领》的理念与课题——日本教育学者梶田叡一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08期
8 张德伟,展素贤;从培养“丰富的心灵”到培养“丰富的人性”再到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德育方针的演变[J];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9 苏寄宛;日本道德教育的特色[J];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太平;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2 毛亚庆;教育的反向研究──日本关于教育病理研究概览[J];比较教育研究;1995年02期
3 罗石;现代西方德育理论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01期
4 顾明远,高益民;现代化与中国文化传统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5 黄济;关于传统教育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6 孙正聿;;现代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J];世纪论评;1998年01期
7 李广,姜英杰;日本感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兼析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2期
8 黄平;解读现代性[J];读书;1996年06期
9 王小兰;德育在体验中生成[J];甘肃高师学报;2003年04期
10 金泰昌 ,何培忠;世纪大转换时期关于教育的思考(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东明;道德品质观的更新与德育[J];教育科学;1989年02期
2 戴伟偌 ,王曙光;未未的道德品质有问题吗[J];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5年09期
3 石志杰;道德品质是古今中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6年12期
4 金盛华;从心理学最新成果看道德品质的形成与道德教育[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6年01期
5 王安全;心理卫生与学生道德品质的关系[J];宁夏教育;1996年06期
6 敖小蓉;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14期
7 蒲景林,段丽华;良好道德品质de实践范畴[J];黑河教育;1998年05期
8 陈立芳;让幼儿懂得损坏东西要赔[J];幼儿教育;1989年01期
9 许晓芸 ,品德;“诚信”之我见[J];作文世界(初中);2003年09期
10 王安全,朱为鸿;心理卫生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云明;;论法律与道德差异性认知的误区[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杨学龙;;“小悦悦事件”引发的道德思考[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海涛;;改革开放与职业道德[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甘宝清;;学校体育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5 姚艳华;;顺时应势、求真务实,提升青少年道德品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李多海;杨爱东;许世成;;家庭学校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7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一初级中学课题组;;关于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8 卢翠玲;;开辟传美教育途径 探索传美教育方法[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四卷)[C];1996年
9 时玉生;户红卫;;谈谈如何给心灵减肥[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钟其;;论构建和谐社会的矛盾协调力量[A];浙江省社会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西马山县金钗镇金钗中心小学 梁华;[N];学知报;2011年
2 刘璟;[N];甘肃日报;2005年
3 刘亚成;[N];秦皇岛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沈莹;[N];中国妇女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郑颖;[N];江西日报;2010年
6 扶沟县韭园一中 史水旺;[N];周口日报;2011年
7 宁文;[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8 旅美资深战略顾问 袁晓明;[N];东方早报;2008年
9 实习生 王栋;[N];图们江报;2010年
10 本报评论员;[N];常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群英;儿童同情的教育现象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李英;基于伦理学视野下的体育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徐金海;领导转型:校长领导伦理的寻求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阳红光;公安执法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方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红静;大学生宽恕心理及其教育的实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巩克菊;人的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明师;1949-1978: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苏娜;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万晶;道德品质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2 宋志广;道德原型观的调查及其内隐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石京京;道德叙事在小学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胡丁慧;论多元文化下公民道德品质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米霞;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及对策[D];武汉大学;2005年
6 王晓辉;论古罗马的共和传统[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凯华;道德在青年群体中影响力的调查与分析[D];南昌大学;2013年
8 赵玉香;论大学生宽恕教育[D];中南大学;2013年
9 武新环;当前我国公民个人道德荣誉感问题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10 武红昌;中学生道德问题的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当代日本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特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52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85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