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叶圣陶主体性德育思想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9 04:15

  本文选题:叶圣陶德育思想 + 主体性德育 ; 参考:《教育探索》2015年10期


【摘要】:叶圣陶先生的德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将叶圣陶主体性德育思想和新媒体相结合使其德育由主客体间单向维度传授方式向主体间交互方式转变,由滞后分离被动向实时参与互动转变,由管制约束控制向自由交流开放转变。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创新德育手段。叶圣陶主体性德育思想在新媒体时代的实现路径有四:一是基于主体性德育构建新媒体平台;而是利用新媒体重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三是利用新媒体推进德育四归生活;四是积极利用新媒体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Abstract]:Mr. Ye Shengtao'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has distinct subjectivity.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Ye Shengtao's subjective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and new media, the moral education of Ye Shengtao changes from one way of teaching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to interactive mode of subject, from lagging separation and passivity to real time participating in interaction. From the control of control to the free exchange of open chang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new media resources and innovate the means of moral education. There are four ways to realize Ye Shengtao's subjectiv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age: one is to construct a new media platform based on subjective moral education, the other is to use new media to reconstruct the democratic and equa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ird, to use new media to promote moral education to return to life. Fourth, actively use new media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self-education.
【作者单位】: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苏州市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规划重点课题(Y-Ab/2014/06/03)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课题(CVCC14A01)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3SJDFDY043)
【分类号】:G410;G2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丹薇;试论主体性德育的基本理念[J];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01期

2 孙秀玲;论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的理念与特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蒋广庭;论弘扬主体性德育[J];学习导报;2003年10期

4 熊小平;;主体性德育:新世纪的呼唤[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吕一军,杜兰晓;略论高校主体性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6 张玉茹;主体性德育模式与德育有效性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1期

7 杨淑芳;主体性德育的现实性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4年01期

8 杨柳;关于主体性德育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01期

9 王小燕;主体性德育的哲学思考[J];江汉论坛;2004年06期

10 欧盛端;论高校主体性德育[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袁晓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主体性德育学校[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2 白先同;郭志峰;;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屈仕统;;主体性德育模式评价体系构建探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4 陆赵华;;挖掘科技教育中的德育内涵构建主体性德育平台[A];开拓科技育人之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教师论文集[C];2005年

5 四川省通江县第二中学课题组;;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育人方法探索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北京市十一学校 管杰;创新教育理念 提高德育实效[N];中华新闻报;2007年

2 李宝丰 宁日壮;主体性德育的途径和形式[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记者单小书;快乐相伴师生 幸福溢满校园[N];抚顺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静;多元传播环境下高校主体性德育初探[D];西南大学;2009年

2 孙灵魁;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主体性德育实施途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倩;高校学生主体性德育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4 宋子祥;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侯宪春;高职院校主体性德育实施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赵志远;美日学校主体性德育模式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7 叶稳安;高校学生主体性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王磊;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大畏;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10 欧盛端;论高校主体性德育及其实施[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988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9988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2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